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新加坡武裝部隊指揮控制系統不但能自動辨識最具威脅力的敵軍軍備,還能預測目標動向,提出作戰建議。指揮官在系統幫助下能迅速做出決策,給予前線執行任務的部隊更精確的指令。
國防科技局開發的這兩項新功能在今年的鑄刀演習中啓用。
其中,有了自動目標探測(Automatic Target Detection)功能,指揮控制系統即可從在戰場進行偵察任務的蒼鹭一號(Heron 1)無人機傳回的影像中,辨識哪些敵軍軍備最具威力,並進行實時標記。
指揮官和情報官會據此判斷是否要調動部隊殲滅目標。
預測目標動向功能(Target Look-Ahead Capability)則能根據敵軍軍備移動的速度和方向,實時計算出對方的路線,再結合戰場地形,建議最有效而且能夠避免友軍傷亡的最佳進攻位置。系統也能更快地推算出敵軍到達指定位置的時間,及早讓指揮官和前線部隊做好准備。
這兩項新功能顯著提升了武裝部隊在演習中調動陸空部隊執行聯合攻擊任務的能力,攻擊行動也更迅速有效。
能更快下達攻擊指令
參與演習的空軍“和平前衛”分遣隊(Peace Vanguard)AH-64D阿帕奇直升機飛行員王彥撰中尉(26歲)受訪時表示,相比過去的演習,“鑄刀”的指揮部下達攻擊指令更快。“我們得到的指引也更多、更詳細,這對成功執行任務有很大的幫助。”
身爲鑄刀演習空中行動指揮官的陳振榮上校也指出,作爲一個陸空聯合演習,如何讓使用不同度量單位和定位系統的兩個兵種迅速、准確地溝通戰術非常重要。
陳振榮進一步解釋:“陸軍使用公尺、公裏等公制單位,標記具體位置時也較常用地圖網格坐標,這和空軍慣用海裏、英尺以及經緯坐標完全不一樣。指揮控制系統能在陸軍和空軍之間進行術語‘翻譯’,大幅提升了演習效率。”
陳振榮將指揮中心形容爲演習的神經中樞,戰場上的各種傳感器是眼睛、指揮官是大腦,而負責攻擊敵軍目標的戰鬥機、直升機等武器平台則是鑄刀演習有力的一雙手。
陳振榮說,鑄刀演習的核心是戰鬥指揮部,它能夠讓指揮官更詳細了解戰場上的真實情況,以便協調各軍種的工作,達稱演習目標。
“我們的蒼鹭一號無人偵察機和突擊隊會在戰場上收集情報,然後將這些情報傳達給戰鬥指揮部,幫助我們制定戰略……這加強了武裝部隊綜合作戰能力,也有助指揮人員做出更迅速有效的決策,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