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學將校內的人文學院大樓命名爲“新加坡福建會館樓”,坐落在南大華裔館和南大湖附近一條名爲“南洋谷”的道路也正式易名爲“陳六使徑”,以銘記已故前南洋大學創始人陳六使,以及福建會館爲推動本地文教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教育部長王乙康昨午(10月19日)在南大人文學院前廳爲“新加坡福建會館樓”(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 Building)和“陳六使徑”(Tan Lark Sye Walk)主持揭牌儀式。
南大發言人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南洋谷和南大人文學院大樓都坐落在校園內曆史氛圍濃郁的地段,尤其同前南大行政樓,即目前的華裔館,以及南大湖和雲南園毗鄰。
發言人指出,1955年創辦的前南洋大學于1958年正式開幕時,是在雲南園舉辦開幕禮。雲南園目前在進行整修美化,完工後將連同華裔館和擴建後的南大湖,構成南大校園的文化遺産區,預計明年第一季重新開放。
前南洋大學建于福建會館所捐贈的土地,創立時也是東南亞首所民辦的華文大學。
福建會館會長陳精毅在儀式上致辭時說,1953年,在缺乏高等華文教育學府的時代背景下,時任福建會館主席的陳六使倡辦南洋大學,並以身作則,認捐500萬元作爲建校基金。福建會館也捐獻裕廊路523英畝的地段,作爲大學的校址。“當時,創辦大學的倡議獲得本地乃至東南亞各社團和各階層民衆大力支持,掀起一波空前的社會熱潮,在新加坡教育發展史上,及凝聚本土文化認同的建國基礎上,創下一個動人的曆史紀錄。”
隨著我國語言政策改變,南大在1980年關閉,與新加坡大學合並成爲新加坡國立大學。爲培育工程專才,政府于1981年在關閉後的南洋大學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學院。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將國立教育學院納入旗下,重組爲今日的南洋理工大學。福建會館當年爲前南大建校所捐獻的土地,爲後來南洋理工大學提供發展與擴建的重要基礎。
南大校長蘇布拉·蘇雷什教授說:“我們爲新加坡的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而慶賀,雀躍于本地有兩所大學跻身世界頂尖大學行列,及孕育出令人稱羨的研發、創新和教育生態的當兒,也要確保本地社群的貢獻不被後世新加坡人遺忘。”南大在上個月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特輯》全球大學排行中,首次登上前50強,排名第48;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第25。
徐芳達:對與陳六使分歧仍維持當年觀點
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昨晚在南大“校友之夜”上致辭時,也對陳六使和福建會館的社會貢獻,以及南大精神表達肯定。
徐芳達說,陳六使同當時許多華商,如陳嘉庚、李光前和連瀛洲等人,一樣關心衆人的福祉,熱衷慈善事業。
“政府與陳六使先生曾有一些分歧,我們至今仍維持當年的觀點。那個年代,親共和非共兩個陣營爲了新加坡的生死存亡、未來發展,展開了抗爭與博弈。後來非共的一方取得人民的支持與委托,讓新加坡在穩定的環境中繁榮發展。這段時間,南大發展成今天遠近馳名,全球矚目的大學,學生受雇能力強,研究水平高,高科技的企業夥伴不勝枚舉。在新加坡開埠200周年之際,我們應該肯定福建會館與陳六使先生對教育和慈善事業的付出。”
肯定當年創校南大精神
徐芳達說,南大希望通過“新加坡福建會館樓”和“陳六使徑”的命名,讓曆代學生銘記先驅和早期移民對南大的貢獻,並借此肯定當年創校的南大精神。
因政治與教育因素的糾葛,陳六使被一些人視爲具爭議性的曆史人物。二戰結束後,新馬兩地湧現不同流派的民族主義運動,左派勢力在當時壯大,南大和華文教育被卷入複雜的政治泥沼中。陳六使因政治立場等因素在1963年失去公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