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爲“千島之國”的印度尼西亞,近年來逐漸成爲最熱投資地點之一,吸引一批又一批尋找商機的外商,其中就有衆多的新加坡企業。
一方面,印尼是亞細安人口最多的國家,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和快速壯大的中産階級,意味著巨大的消費力量和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印尼城市擁擠、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政府機構繁文缛節多、行政效率低,爲企業的發展帶來阻力。
《聯合早報》推出“商聚亞細安”系列報道,首站聚焦印尼雅加達,感受這個亞細安最大經濟體的商機與挑戰。
本地物流公司Janio首席運營官兼聯合創始人馬迪希(Syed Ali Ridha Madihid),自小隨著當貨倉管理員的父親進出機場貨運處,對物流業走勢培養了敏銳觸覺。
過去幾年,當他探訪住在雅加達機場附近的親戚時,看著機場貨運機起落頻密,他隱隱感受到印尼物流市場蘊藏著巨大商機。于是,當他去年與商業夥伴聯合創立Janio公司時,便以印尼爲首個重點開拓市場。
如今,Janio成了印尼主要物流服務商之一,爲京東印尼(JD.ID)、Zilingo和Bukalapak等電子商務平台,提供清關和跨境送貨服務,每日平均運送約2萬至4萬個包裹,有時甚至達8萬個包裹。
短短一年多時間,公司取得了迅猛增長。對馬迪希來說,這是因爲公司作出正確的戰略,把印尼選爲首個重點開拓市場。
他在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印尼是亞細安最龐大市場,自然引起我們的興趣。重要的是,印尼不僅有巨大潛能,橫跨1萬7000多個島嶼的市場,也存在物流成本高、跨境送貨複雜等挑戰。如果我們能克服印尼這個市場,必然有信心克服其他市場。”
亞細安市場近年來備受投資者關注,其中印尼又是最受外商青睐的市場之一。
根據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提供的數據,印尼是亞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自2000年以來的年均增長約5%。它也是亞細安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近2.7億,占亞細安總人口約三分之一。
■ 處處可見新加坡品牌
印尼有利的人口結構,外加中産階級不斷擴大,對商品和服務需求迅速增長,爲外商提供巨大商機,去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高達279億美元(約380億新元,下同,1美元約1.36新元)。
新加坡與印尼的經貿關系非常緊密,自2014年就是印尼最大的投資國。去年,新加坡在印尼的投資總額約92億美元,同比激增55%,排在日本(49億美元)、中國(24億美元)之前。兩國的雙邊貿易額去年也高達650億新元,較前一年顯著增加9.4%。
企發局印尼區域主管凱魯安華(Khairul Anwar)受訪時說,新加坡企業在印尼的主要投資領域包括消費相關行業、能源、基礎建設、金融、旅遊與酒店等,其中有一半是消費相關行業。
走在雅加達街頭,不時可見新加坡品牌的蹤迹:食品餐飲者如志成麻油、百得利(Prima Deli)、服務商如伊頓國際教育集團(EtonHouse)和富樂醫療集團(Fullerton Health)。另外本地三大銀行和服務公寓商雅詩閣(Ascott)在印尼都設有業務。
■ 工業4.0路線圖帶來商機
“印尼市場實在太大了。”新加坡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公司Auk Industries行銷總監李尤涵說:“在新加坡,較具規模的工廠也只有10台至20台機器。可是在印尼,一家工廠卻有數百台機器,規模之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而我們公司研發的儀器正好能派上用場,取得更好的經濟規模效應。”
Auk Industries主要研發監察機器生産表現的儀器。李尤涵笑言,這些儀器有如機器的“Fitbit”,隨時能探測它們的“運動量”,哪些在偷懶,哪些操勞過度。
由印尼總統佐科領導的政府,正致力推動“工業4.0”路線圖,重點發展汽車、化學、電子、飲食和紡織業等五個領域增長。
李尤涵認爲,公司研發的儀器有助提高印尼工業生産效率,具商業可行性,于是去年6月進軍印尼市場。
另一家本地資訊科技公司SkyLab,結合它在大數據與物聯網領域的核心技術,聚焦印尼城市化進程中的數據傳輸應用。
SkyLab首席運營官何家俊介紹,當前印尼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較爲滯後,特別是鄉鎮地區網絡覆蓋率較低,公司開發專有數據加速技術,可實現海量數據精准地實時傳輸,正好解決印尼在實時數據處理的迫切需求。
公司今年7月才進軍印尼,現已在零售和便利商店展開移動支付的試點項目,協助支付數據順利傳遞。
隨著5G時代即將到來,如何降低數據延遲和實現加速,將是印尼數碼經濟相關企業最關注的事項。何家俊相信這也給公司帶來商機。
■ 商機也是痛點
印尼物流、工業、通訊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後,雖給新加坡企業帶來許多商機,卻也成爲他們的痛點(pain point)。
本地企業列舉印尼市場挑戰時,經常提到城市擁擠、交通不暢、島嶼遍布和物流受阻等問題,另外,他們也指出,印尼政府機構效率較慢、法規章程缺乏透明化和政治局勢多變等。
印尼工商總會(Kadin)副主席郭塔瑪(Michael Goutama)受訪時坦言,印尼在規章制度方面的確有待改善,特別是就業、投資和貿易的法規限制多,批文過程冗長,給新加坡企業在印尼開拓業務帶來極大阻力。
郭塔瑪也是印尼工商總會新加坡委員會主席,負責推動新印企業合作項目。他強調:“佐科和他所領導的政府正積極處理這些問題,包括解決政府機構的腐敗和低效率弊端,他們都非常認真看待。我們也看到一些情況的改善。”
凱魯安華提醒,印尼是個多元國家,影響國家發展的不僅是政治,還有種族、文化和宗教等,新加坡企業應掌握當地時局變化,因時制宜作出調整。
他舉例說,例如去年印尼盾大幅貶值,令不少新加坡企業的投資出現虧損。最近,佐科宣布遷都東加裏曼丹省計劃,也一度引起企業擔憂。
整體而言,凱魯安華仍覺得印尼前景樂觀,除了經濟基礎和增長穩定,擁有龐大消費群體和中産階級增長,更重要的是,印尼年輕人富有創意和拼搏精神。
他說:“印尼市場帶來的機會也是你無法想象的。但這也意味著新加坡企業要有雄心壯志,有遠大計劃,否則它們將很難在這日趨激烈市場中生存。”
酷航提供來往印尼雅加達、峇厘島、泗水等五個地點的航班,每周有21班從新加坡直飛雅加達班機。
荒山野嶺忽然冒出“地主”
除了數碼經濟,印尼政府著力加強當地清潔水供應、能源和交通等,基礎設施、能源和城市規劃領域預計強勁增長,而新加坡企業在技術和人才等各方面恰好占據優勢。
本地精密工程與再生能源公司億仕登(ISDN),被印尼再生能源市場所吸引,于2013年開始在印尼北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設立小型水力發電廠。
億仕登總裁張子鈞受訪時說,當初他投資印尼的水力發電廠,因爲他看好印尼城市化會帶來電力需求,而印尼水力資源充裕,土地也相對多,具備建設水力發電廠的良好條件。
然而,早起的鳥兒未必有蟲吃。張子鈞的投資項目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原本預計兩年完成項目,結果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完工。
對此,張子鈞有點無奈地說:“我們在新加坡一個法治社會長大,認爲很多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印尼卻未必如此。”
他舉例說,公司要建發電廠的土地,原來是荒山野嶺,可是一宣布興建發電廠計劃後,這片荒廢土地忽然冒出很多自稱擁有土地權的“地主”。
印尼拼搏生存指南
① 多花些時間和精力,與當地企業和專業人士建立關系和互信。別指望最初幾次會面就能達成協議,更別以爲通過電郵溝通也能建立彼此信任度。當地人更喜歡通過手機應用WhatsApp和當面交談溝通業務。
② 准備好應對跟新加坡有極大差異的監管機構,因爲你須要同時跟中央和地方政府打交道,遊走于不同級別政府的法規和申請准則。尋找熟悉不同級別政府運作的當地夥伴或雇員,往往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
③ 印尼市場對許多外國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尤其是不斷增長的消費和數碼經濟領域。所以,要做好跟外國及本土品牌爭奪市場份額的心理准備。
④在這擁擠且充滿活力的市場,企業必須能夠隨時調整策略,也要預留一些緩沖空間,以適應這些變化。例如,在日常出行時應預留足夠時間,應對突如其來的路況變化。
⑤ 每個國家與地區的需求不同,企業應針對印尼市場制定獨特的産品和解決方案,從而滿足當地需求。
——企發局印尼區域主管凱魯安華
不跟當地企業硬碰硬
近年來,隨著印尼數碼經濟崛起,它成了新加坡企業關注領域之一。
根據谷歌—淡馬錫—貝恩的東南亞數碼經濟報告,印尼數碼經濟規模名列榜首,今年達到400億美元,並預計在2025年達到1300億美元。
印尼現有Gojek和Tokopedia等五家獨角獸企業,下來也有不少准獨角獸企業,創業生態圈生機勃勃。
值得一提的是,印尼創業圈處處有中國資金足迹。比如Tokopedia這個印尼最大電商平台,主要投資者爲阿裏巴巴,被稱爲“印尼版淘寶”。
凱魯安華指出,印尼數碼經濟仍處于發展階段,新加坡起步公司可找到一些市場入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提出創新方案,成爲吸引印尼公司的合作對象,而不是跟當地企業硬碰硬。”
本地金融科技起步公司新易科技(Hearti),就瞄准印尼中小企業,利用數據分析能力,提供虛擬信用卡Benefit.X。
新易科技行銷總監陳政銘說,中小企業是印尼銀行較忽略的客戶群體,申請信貸戶口時經常碰壁。“因此,我們推出專讓中小企業使用的信用卡。企業除了讓員工享用信用卡簡便服務,還可進行商務信貸、索款、發放工資等人事功能。這些都是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市場又缺乏的服務。”
爲促進新印起步公司合作,國大企業機構(NUS Enterprise)約兩年前和印尼三林集團合作,陸續在雅加達、日惹和萬隆等地設立伯樂格71(Block 71)。
新加坡國立大學常務副校長(創新與企業)梅彥昌教授說,伯樂格71旨在孵化新印起步公司,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他表示,伯樂格71遍布各地,包括蘇州工業園區、美國舊金山,協助各地起步公司建立聯系網絡,開展更多國際性合作。
“商聚亞細安”下期探索越南
《聯合早報》推出“商聚亞細安”系列報道,爲本地企業帶來區域市場的最新信息。
本專題每兩周刊登一次,每期聚焦不同市場的主要增長領域和經商須知。
下一期(11月3日)“商聚亞細安”將走入越南,探索貿易戰如何讓新加坡企業在越南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