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飲料時多付一筆押金,並在喝完飲料後歸還空瓶罐取回押金,自備容器的公衆在打包食物時也可享有現金回扣。這些是“正確回收”公民工作小組經過一個月的腦力激蕩後提出的建議。
“正確回收”公民工作小組(#RecycleRight Citizens’Workgroup)昨天在環境及水源部進行最後一場討論會,以輕松的方式呈獻點子,最後向當局提呈建議書。
這個由各界人士組成的45人小組,成員年齡介于20多歲至60多歲。他們在過去一個月的四場討論會上,針對住家環保課題探討國人對再循環存有的誤解,並提出解決方案。
他們提出的其他建議包括把藍色回收桶重新設計成透明的有蓋回收桶,以及針對學生、樂齡人士及外籍女傭加強宣導。
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也出席了活動。她在總結致辭時說:“再循環能爲寶貴的有限資源延長壽命,減少垃圾和碳排放,這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策略之一。”
許連碹指出,當初成立這個公民工作小組,是因爲住家再循環率過去幾年都停滯在20%左右,而這個數字跟“零廢棄總藍圖”爲2030年設下的30%再循環率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她希望小組成員能充分利用這個新建立的網絡,繼續推廣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政府將評估建議書並于今年11月底作出回應。當局也會在明年成立另一個公民工作小組,探討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品。
小組成員劉大衛(48歲,自雇人士)上個周末與組員通過互聯網征集了1000名國人的反饋,並挨家挨戶向居民回收飲料瓶罐。他們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受訪國人會再循環垃圾,但只有半數會先清洗飲料瓶罐才送去再循環。
育有三個孩子的劉大衛說:“環保應該從住家開始,家人和朋友因爲受了我的影響而改變了購物習慣,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物品,在進行垃圾分類時也更加仔細。”
李珮琳(36歲,行銷經理)受訪時笑說:“平時打包午餐,我都會自備容器和環保袋,但商家的反應常常令我失望。來這裏跟組員開會時,大家都自備容器和餐具,讓我對國人的環保意識又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