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文
購物原本是爲了滿足生活、改善生活,但我漸漸發現,它似乎在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多時間。
電商的出現,原本是爲了讓消費者節省時間和金錢,結果是大家拼命購物,恐怕是花了更多時間和金錢。
還未步入11月就已陸續收到各大電商發來的促銷電郵,爲每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打響第一炮。
有的電商從11月1日開始,每天推出不同主題的促銷,還舉辦抽獎活動,通過遊戲送出購物券,目的就是要大家日日夜夜都泡在手機裏購物。
也有電商訂11月11日那天,定點推出限時限量促銷,打著“減價高達90%”的口號,吸引消費者頻頻打開手機應用查看。
還有一些電商推出“零元認領”活動,可免費拿到一個蘋果平板電腦iPad Air。
其實除了11月11日這個由阿裏巴巴發起的“光棍節”購物活動,美國也有傳統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和網絡星期一(Cyber Monday)大減價活動。
各電商巧立名目搞促銷
本地也出現了9月9日、10月10日,以及12月12日購物節。除了公共假日,各家電商平時也會借各種名目搞促銷。
主要電商的手機應用,如Lazada、亞馬遜、Shopee、Ezbuy等,我都下載了,也一度樂此不疲地每日查看有什麽“不可錯失”的促銷,也曾守著時間點,查看限時推出的促銷。
看著那些原價100元、現在只賣20元、30元的産品,不免覺得如果不買,下次恐怕沒機會了。
有些時候,爲了湊足免費送貨的購買額,又或者爲了獲取更多折扣,就挖空心思去“尋找”還有什麽東西可買。
再來,同樣産品,不同電商的報價也不同,必須花心思做比較,但這不一定是直觀的比較。有些電商可能會提供購物滿多少元才有折扣,有些會在買了東西之後才送購物券。到底要向哪個電商購物比較劃算?著實讓人頭疼。
以優惠價格搶購心儀的物品,確實讓人開心。到底有多少人是沖著限時限量的促銷,急急忙忙按下下單購買的按鈕,以致家中增添了不少“大白象”?
久而久之才發現,爲了這些促銷活動,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即使平日要買些日常用品,也會看看各家電商的應用或網站,貨比三家,這一來也得花費二三十分鍾。
購物原本是爲了滿足生活、改善生活,但我漸漸發現,它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多時間。電商的出現,原本是爲了讓消費者節省時間和金錢,結果卻造成大家不斷購物,恐怕是花了更多時間和金錢。
也許每一次花費的時間不算太多,但是日積月累所耗費的時間是相當可觀的。花費時間節省金錢,究竟劃算嗎?人生的價值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對比節省幾元,用這30分鍾來陪孩子或閱讀書籍,或許更有價值。
此外,所謂的大減價,真的有減價嗎?其實平時多觀察就會發現,某些商品原本就常年以折扣價出售,在搞活動時或許再多個5%至10%的折扣,變成30%折扣,吸引力馬上大增。
還有一些電商,商品基本上只是換個方式打折,有時是全場五折,有時是滿100元扣50元,到頭來可能是不論在什麽時候去買,價格都差不多。
當然,我不否認電商爲大家帶來便捷和多樣化的服務,但近乎天天都是打折日的情況,早已讓我對打折免疫。
其實,買東西應該是需要什麽才買,不需要的,即便賣得很便宜也不要買。再來,就是要爲自己定下每月開支預算,限制自己可以花費多少錢來購物,包括網購。在數碼時代,花錢變得更簡易,看到心儀的商品,手機上點兩下就買了。除非你使用數碼理財工具,不然一個月在網購花了多少錢都不知道,很容易就超出預算。
不要小看省下來的幾十元,如果每年的投資回報率爲3%,50元在20年後就是90元。
購物節對環境沖擊引關注
近年來,購物節對環境的沖擊也引起更多關注。網絡購物送貨的包裝使用了大量氣泡布、紙板箱和塑料袋,這些都造成垃圾和回收問題。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兩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雙十一”在生産、打包和運輸過程中産生的碳排放量達25.8萬公噸,相當于258萬棵樹淨化的量,産生了13萬公噸的包裝垃圾,其中回收利用率不到10%。
該組織指出,網購實際上比到實體店購物産生更多二氧化碳,也認爲一鍵下單、用完就丟的方式,不是未來零售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除了對環保不利,有多少物品是在購買之後就被擱置一邊?或只用一兩次就被丟棄?
對于明天到來的“雙十一”,我早已關上手機的應用提示,如常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