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在保護主義擡頭的當下,新加坡更應發揮身爲區域市場聯結點的優勢,吸引更多中國企業落戶本地,再由此走向亞細安。通商中國希望成爲這個進程的整合者與催化劑。
陳婧 報道
通商中國不僅要帶中國企業“走進”新加坡,更要幫他們從本地“走出去”,開拓廣闊的亞細安市場。
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本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在保護主義擡頭的當下,新加坡更應發揮身爲區域市場聯結點的優勢,吸引更多中國企業落戶本地,再由此走向亞細安。通商中國希望成爲這個進程的整合者與催化劑。
李奕賢說,亞洲是未來全球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新加坡作爲區域經濟樞紐,不應只提供資訊交流服務,更要通過解讀與引導爲資訊增值,幫助中國企業解決在區域擴張中遇到的痛點。
“如今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放眼亞細安市場。新加坡市場雖小,但如果我們能發揮多語言和文化優勢,就能吸引中國企業把區域總部設在本地,爲本地市場帶來更多商機。”
他也觀察到,近年來進軍本地的中資企業,既來自金融業、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傳統領域,也有不少互聯網和科技起步公司。“我們可以把這些企業根據行業和發展方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走進來,走出去’。”
通商中國由我國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在2007年倡議創立,旨在建立一個以華文華語爲交流媒介的平台,造就一批雙語雙文化的中流砥柱,搭建聯系中國與世界各地文化和經濟的橋梁。這個非盈利組織目前共有338名個人會員和106名企業會員,舉辦超過400場活動,覆蓋25萬名受衆。
除了企業家和高淨值人士,通商中國也將針對在校學生和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推出更多活動,加強新中兩國青年間的交流互動,培育更多通曉雙語雙文化的“新中通”人才。以明年推出的青年實習交流計劃爲例,新中兩國每年可各派500名大專院校學生到對方國家的企業實習長達六個月。
李奕賢說:“本地青年可到中國的不同行業和不同城市,深入體驗當地職場和社會。希望他們經過實習,能繼續參與在中國發展的機會,壯大我們的‘新中通’人才庫。我們也期待能抛磚引玉,推動其他企業提供類似的交流機會。”
陳佩玲:懂雙語雙文化之外
“新中通”須熟悉中國政經領域
通商中國總裁陳佩玲受訪時透露,配合明年新中兩國建交30周年,該機構將舉辦更多活動,如高級領袖研修班、暑期課程獎學金和透視中國學生雙語論壇等,促進雙邊人員,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交流。
陳佩玲認爲,如今要成爲“新中通”,懂得雙語和雙文化只是基本條件,還得熟悉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的最新進展,並能夠通過新加坡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才能提供更多增值。
李顯龍總理兩個月前指出,我國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本地“新中通”人才是否會隨之減少?陳佩玲對此表示樂觀。她說,越來越多國人已經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並因此加強華文華語學習。“過去還有一些英校生以不懂華語而自豪,現在已經沒什麽人會這麽想了。”
陳佩玲去年5月接任通商中國總裁以來多次前往中國,也參與籌辦慧眼中國環球論壇和通商中國獎等大型活動。她坦言,和曆任總裁相比,自己沒有在中國長期工作和生活的經驗,剛上任時壓力很大。“幸好同事們都很‘給力’,幫助我在短期內快速成長。”
自稱“怕輸媽媽”的陳佩玲,也把雙語雙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她笑著說:“我教兒子認東西時會告訴他:‘這個在新加坡叫腳踏車,在中國叫自行車’雖然不知道小朋友能吸收多少,但希望能從小在他心裏種下雙文化的種子。”
點擊看《商聚亞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