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揚 報道
糖尿病患者長時間未能愈合的表皮傷口以及心肌梗塞患者受損的細胞或血管,未來或許可以借助成體幹細胞産生的愈合因子進行治療;但這些愈合因子目前須在低氧環境、生化制劑或基因工程的刺激下産生,可能導致未知的副作用。
南洋理工大學的一組跨學科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利用軟硬度接近人體腦組織的水凝膠表面培養成體幹細胞,能讓它在正常氧氣量下自然産生愈合因子。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將含有愈合因子的分泌物植入八只小鼠的皮膚傷口時,傷口五天內平均閉合了71%,這比未植入分泌物的傷口閉合率要高出11個百分點。
在另一個實驗中,植入分泌物的雞蛋胚胎三天內形成的血管,比未植入的胚胎要多六成。
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暨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鄭祖仰,周一上午介紹跨學科團隊的研究成果時說,過去數十年科學家總是在玻璃或者塑料等較硬表面上培養細胞,這和細胞真正生長的人體環境有顯著的不同。
他指出,在軟表面培育的細胞不像硬表面上的那樣會分散開來,也能夠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分泌更多愈合因子,“生物科技公司未來也能夠用這種培育方式量産這樣的分泌物。”
鄭祖仰說,過去很多藥物在傳統硬表面培養出來的細胞上表現不俗,但到了動物實驗或者人類實驗時卻讓人失望,這讓他猜想有可能是細胞在不同表面呈現不同特性所致。
人體的許多組織、肌肉和內髒含有感應到損傷時會分泌愈合因子的細胞。鄭祖仰說:“我們希望能夠在實驗室中生産和人體分泌相同的愈合因子,再把這些分泌物制成血清或組織貼布,以加速損傷後治愈的過程。”
臨床應用還言之過早
不過,他也指出這個研究還需要進行五至10年,進入臨床應用還言之過早。
同屬這個研究團隊的南大李光前醫學院副教授陳源順也指出,利用不同軟硬度表面培育出的細胞進行實驗,可以更准確地模擬藥物對癌症腫瘤的治療效果。
這個包括南大生物科學院副教授施少群在內的研究小組,接下來計劃進一步研究在軟表面培養的細胞爲什麽會在正常氧氣量以及沒有使用生化制劑的情況下分泌愈合因子,並計劃把這些分泌物用在慢性傷口和血管疾病的治療上。
我們希望能夠在實驗室中生産和人體分泌相同的愈合因子,再把這些分泌物制成血清或組織貼布,以加速損傷後治愈的過程。
——南大材料科學
與工程學院暨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鄭祖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