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紮吉哈指出,雖然全球經濟出現諸多不確定因素,但當局仍對建築業下來幾年的需求感到樂觀。今年來自公共領域的合同料介于175億元至205億元。
盡管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公共領域建設將繼續在中期推動需求,建築業今年料能保持強勁,全年建築合同總值有望達到280億元至330億元。
人力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紮吉哈昨天(1月8日)上午在建設局和新加坡産業發展商公會(REDAS)2020年建築環境與房地産展望研討會上公布上述數據。
今年的衆多建築合同中,來自公共領域的合同料介于175億元至205億元,占約六成,主要是建大型基礎設施,如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裕廊區域地鐵線和跨島地鐵線。
私人領域的建築合同則預料保持在105億元至125億元間,主要需求來自去年集體出售地段的重新發展,以及萬裏生態園的休閑發展項目、樟宜機場新滑行道、裕廊海港,以及丹戎巴葛碼頭的停泊設施等。不過,這個數字未納入兩個綜合度假勝地擴展項目的建築合同,因爲相關項目的細節還待敲定。
紮吉哈指出,雖然全球經濟出現諸多不確定因素,當局仍對建築業下來幾年的需求感樂觀。
展望2021年至2024年,建設局預測建築業需求會繼續上升。2021年和2022年的建築合同每年料介于270億元至340億元;2023年至2024年增加至每年280億至350億元。
公共領域的建築合同在2021年至2024年,每年料介于160億至200億元,主要來自于公共住宅項目和土木工程等。
培養和留住人才是一大挑戰
本地建築業去年的預估合同總值超出原先估計的270億元至320億元,達334億元,年比增長9.5%。建設局指出,這主要是因爲化工設施對工業建築的需求比預期中強勁。
至于今年的表現會否再次超出預期,建設局局長林優揚受訪時指出,這將取決于綜合度假勝地擴展項目的進展。他說:“綜合度假勝地還在制定動工的時間表,因此當局沒有把相關的合同納入預估數據。不過如果這些工程比預期早開始,就會推高今年的預估合同總值。”
建築業目前正經曆轉型。政府2017年宣布推出的建築業轉型藍圖,重點推廣綠色建築、集成式數碼傳輸技術,及制造和裝配設計技術。不過除了提升技術,業內面對的另一大挑戰是培養和留住人才。
剛卸下新加坡建築商公會會長職務的海峽建築集團私人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盧柏榮指出,建築業一向被視爲較吃力的行業,因此業內必須調整現有的一些作業方式,吸引人才。
“很多人大學畢業後加入建築業,但不代表他們會一直做下去。我們必須確保業內的作業方式有足夠吸引力,讓年輕人有加入這個行業的使命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覺得只是打一份工。”
加強政策框架吸引更多本地人加入建築業
在建築業擔任白領職位的國人占比過去10年呈下降趨勢,建築業的專業人士轉業計劃也乏人問津。爲了吸引國人加入建築業,政府將進一步加強政策框架,爲該行業打造牢固的“新加坡核心”。
紮吉哈在研討會上致辭時透露,政府正在探討相關政策,並會在敲定細節後宣布。
政府下個月發布財政預算案後,國會將針對各政府部門的開支預算進行辯論,許多政策調整相信都會在這時候公布。
雖然本地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人數過去10年整體增加,但加入建築業的本地PMET人數比例卻下跌。根據人力部2018年12月的就業數據,在建築業就職的人數約44萬人。其中,從事建築業的居民人數從2009年的約10萬9000人增至2018年的11萬7000人;受聘的外籍人數大多是藍領階級。
紮吉哈說,建築業向來被視爲“幹粗活”的行業,而本地人大多選擇環境較舒適的制造、服務、銀行及科技等領域。建築業雇主也傾向聘請技能水平和成本較低的外籍員工。
僅10公司參與轉業計劃
建築業過去幾年努力轉型,推出具吸引力的PMET職位,以期這個領域繼續由“新加坡核心”引領。這些新崗位包括數碼傳輸經理、建築數碼組長和負責制造和裝配設計技術的生産經理。
政府也與企業聯手打造人才管道,吸引畢業生和中途轉業的工程和項目管理專業人士。
不過,這些措施並沒有完全奏效。相比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轉業計劃,一些旨在幫助中途轉業白領人士加入建築環境領域的計劃,只有少數公司參與。例如2018年推出的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專業人士轉業計劃,目前參與的公司只有10家。
海峽建築集團私人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盧柏榮認爲,這是因爲業內運轉速度快,業者一般不傾向等待轉業人士完成培訓,而且計劃推行初期大多轉業者來自科技業,對建築業的運作較陌生。不過隨著建築業繼續發展,盧柏榮相信會有更多業內人士接受BIM。
今年75%新組屋將采納制造和裝配設計技術
建屋發展局設定目標,今年推出的新組屋單位中,四分之三將采用制造和裝配設計技術。
紮吉哈指出,公共領域將繼續帶動建築需求,也會繼續引領業內重點轉型領域,提高建築業的生産力。
采用制造和裝配設計技術(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簡稱DfMA)的組屋單位中,使用俗稱“樂高”建築法的預制建築科技(簡稱PPVC)和先進預制混凝土結構科技(Advanced Precast Concrete System)建成的組屋分別占今年推出新單位的30%和45%。在業內大力推動下,DfMA采用率也從2018年的22%,提高到去年的30%,有望在今年達到40%的目標。
過去七年 逾50工程采用PPVC科技
另外,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本月6日書面答複議員提問時透露,過去七年,我國有超過50個公共和私人領域建築工程采用PPVC科技。
他說,政府多管齊下鼓勵本地建築業采用高生産力的建築方法,並有意協助降低這類技術帶來的額外成本。
我國在PPVC方面的生産能力也不斷加強,相比六年前只有三個PPVC供應商,目前已有32個合格的供應商。
爲帶動本地建築業對PPVC的需求,政府除了爲一些政府售地計劃設下生産力要求,規定公共領域工程采用具生産力的建築方法,也推出獎勵措施。
通過生産力創新項目,政府已資助九家企業進行PPVC相關項目,撥出超過1500萬元。政府也已撥出約500萬元提供PPVC相關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