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未來三個月至六個月,全球股市、債市和其他收益資産的前景預計向好,因爲全球經濟增長在經過一段時間下滑後已穩定下來,發生重大事件的風險已減低,而且美國聯邦儲備局已在全球金融系統大量注入美元流動資金。
然而,市場一直擔心這一輪的升勢會否受到遏止。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憂慮是源于聯儲局的刺激政策和政策出現錯誤的潛在風險,這也是短期利好因素之一。
有鑒于此,大家應該重溫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
觸發這場風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未能在2003年至2004年間迅速加息,這並非事後孔明。我記得曾經重覆向客戶表示,曆史會對格林斯潘有很不同的評價。
二、爲了讓更多人擁有房屋,政府放寬住屋政策數10年,以致銀行貸款給更低層市民的壓力增加。這兩項政策令美國的債務和財政失衡的情況加劇,最終摧毀了美國以至全球經濟。
日本例子可看出 對付通縮難得多
今天,問題可能同樣出現在各國央行身上。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不斷商討如何防止銀行業系統性倒閉及重蹈1920年代經濟蕭條的覆轍。采取務實態度和預防措施相對憂慮意識形態(例如是否容許赤字財政)或可能産生的副作用更爲重要。
短期來看,聯儲局的風險回報顯示,對疲弱經濟反應過度是可取的。
雖然各央行有信心在中長期應付通脹,但從日本的例子可以看出,對付通縮要難得多。因此,可以說過度刺激經濟並于其後處理衍生的問題是較佳的做法,而不是遏制增長,使經濟步入通縮周期。
過度刺激經濟的問題是低估超低利率對債務造成的影響。上述再通脹(reflationary)策略的理想結果是名義增長加速而債務水平緩慢上升,使人們易于負擔債務,但可惜的是全球正出現相反情況。
自全球金融危機過後,無論是名義或實質上的環球增長已放慢,並已被累積的債務超越。這使全球經濟對息率越來越敏感,導致各央行因要維持非常寬松的政策而承受巨大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未來數月 貨幣政策料持續寬松
下一步應該怎麽做呢?目前有兩個選擇。第一,各央行不願意或不能推行所需政策以避免經濟衰退,形成所謂“創造性破壞”,當中過度借貸或業務欠穩健的公司會倒閉。這對投資者來說極具挑戰性,因爲股票遭沽售及債券的信貸息差大幅擴大。不過,這種做法可能會爲未來數年的持續複蘇奠定基礎。
另一種做法是各央行加倍放寬貨幣政策,試圖透過通脹來促進名義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當然,如果全球政府包括德國在內都推出財政刺激政策,其影響力將會難以估計。
我們認爲決策當局不會讓經濟陷入衰退,故預期未來數月貨幣政策將會繼續保持寬松,並會加大寬松力度。
在發達經濟體系中,堅持到最後的歐洲似乎也會轉向寬松的貨幣政策,使歐洲政府累積的債務變得廉宜。
這種策略的壞處是倘若財政失衡和債務水平上升,經濟衰退的情況會更嚴重,而好處則是寬松政策會利好股票、企業債券在未來三至六個月的表現。
(作者是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