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瑜
在繁忙的都市中,最缺的似乎就是時間。于是播客(podcast)應運而生,方便打工族趁著上下班的空隙,在車裏或公交上,通過幾分鍾的吞噬,達到增廣見聞、排憂解惑,或是不落人後的成效。對許多人而言,此法頗爲受用。但因時間較短,恐囫囵吞棗,以致消化不良。
關乎理財議題,若不求甚解而爲之,更恐出亂子,不如踏踏實實地往書裏的顔如玉和黃金屋,一探究竟。
消費表面上是一項金錢交易,但實質上它更像一種心理活動,因爲純粹務實的花費實屬少數。用到金錢時,無論丟出多少說辭,幾乎都是先由情緒做了決定,後才補上一層“理性”解釋,試圖以邏輯作爲掩飾。
金錢的糾紛,尤其是遺産爭奪,雖然看似與數字的多寡有關,但追根究底,所謂的分配不公,常常指的不僅僅是遺産,或許還包含了埋得很深的家族裂痕和傷痛。
爭奪的目的,說白了,有時候僅僅是用金錢“替代”自己真正缺少及渴望得到的而已。
即便衣食無憂的人,倘若在面對金錢時感到不安,亦或常常因爲非得“救濟”親友而“漏財”,皆與心理因素不無關系。
心病總得要有一副心藥來醫,勇于面對並了解自己與錢之間的關系,未嘗不是解決財務窘境的良方。
講錢還談心,是否矯枉過正了?但不論心智,難不成真要把所有財務“過失”都歸咎于冷冰冰的硬幣、弱不禁風的紙鈔,或面無表情的賬面數字?那麽,平素提及的理財工具、技巧和策略又應當如何看待?
姑且把上述的這些視爲西藥,在特殊和緊急情況下,還非得通過西醫療法,甚至“外科手術”方能得救。但衆所周知,西藥一般治標不治本;即便得出問題所在,卻未必道出問題爲何而在。
另一方面,不妨把結合心理的金錢關系當做是一種中醫療法。雖然解決不了燃眉之急,卻能針對更根本的問題,對症下藥,因此需較長期調養。
讀者可斟酌采用下列藥方。
■《金錢的靈魂》 琳恩·崔斯特(Lynne Twist)著
此書雖命名“金錢的靈魂”,討論的卻是通過金錢,透視人類的心靈深處。
它雖然不是理財專業的入門手冊,卻應該是業界人士各持一本的好書,猶如在金錢的叢林中的一盞明燈,以防自己在追逐名利與物質中,迷失方向。
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曾這麽說:“世界能夠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絕對無法滿足每個人的貪婪。”貪婪是個無底洞,既是無底,自然開心不起來,那你心中財富的“底”究竟有多深?是否還時時略嫌不足而再往下墜?
書中,崔斯特記錄了一回遠到印度拜訪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過程。等候多時才剛見到面的時候,門口突然傳來輪胎的摩擦聲,一對穿金戴銀的夫婦沖下豪車,向她們直奔過來。夫妻倆圍堵並拎起瘦削年邁的特蕾莎修女,以致她發疼地叫了一小聲,崔斯特則被彈到了一邊。夫妻趕緊按下相機快門後,抛下修女,匆匆跳回車裏,揚長而去。特蕾莎修女全沒把那當一回事,崔斯特則有好一會兒說不出話來。
曾聽聞一句警世名言,無論如何都別讓自己“窮得只剩下錢而已”。或許這對夫妻便是這句名言的立體化身。
面對下一代時,她指出:“我們曾無止境地(對孩子)談論如何賺錢、如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積累所謂的成功表彰、毫無疑問地把焦點和信任都投注于金錢的力量上,不知不覺地給孩子傳遞了‘長大後’的所謂重要信息。”崔斯特與先生及時聽見響起的“成功警鍾”,才開始刹車。
崔斯特在書裏編寫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以她參與“饑餓計劃”(The Hunger Project)超過20年的經驗爲平台。她發現,在每個文化中和地域裏,都可以看見金錢的大爪對人所施加的傷害與困苦;但她同時見證了,即便是一小撮發揮了人性善面的金錢,亦能帶來的巨大療愈效益。
崔斯特說:“若能通過金錢,直接表達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意識,絕對是一股強大且充滿奇迹的力量。”唯有如此,才是真正通往個人與財務自由的途徑。
■《邁向金錢成熟的七階段》 喬治·金德(George Kinder)著
在理財領域中,金德是經過哈佛培訓且受認證的著名財務規劃師,而他這本開創性的書更是不可或缺的佳作。
書中,金德展示許多精辟的觀點,例如“金錢可以被視爲我們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互動的地方。”在互動中,如若任何一環出現不協調的地方,便會給人生帶來痛楚。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便是借由金錢,以及裏頭闡述的故事與事件,和收錄的一系列練習與方法,幫助讀者發掘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至于書名提到的邁向金錢成熟期,便是在化解自己圍繞金錢的種種內在心理紛爭後,在面對和處理金錢時所能獲得的清晰、輕松,和處之泰然。既然是一本理財書,最終自然會教導如何在進入佳境後,清楚地爲自己做出適當的財務規劃。
金德在一項制定人生或財務目標的練習中,一共提出了三道問題,其綜合得出的效果,發人深省。在無人驚擾的情況下,不妨試試這項練習,並且請務必認真地作答每一道問題,依序前進。
第一道題目是“錢很多”:即便你不如比爾蓋茨(Bill Gates)富裕,無論是現在或以後,假設你將擁有你需要用到的所有金錢,你打算如何處理這些錢?從此刻起,你的人生將會如何過?
第二道題目是“時間不多”:你剛從主治醫生那裏得知,你僅剩下五年至10年的壽命。幸運的是,你患上的這種病既沒有病征亦沒有疼痛,你甚至不會覺得自己有病。但壞處是,死亡將會來得非常突然,先前絲毫不會有任何迹象。
在允許感情湧上來並全盤接納後,既然知道死亡來得比想象中早,你會如何改變人生?在不確定但仍算充裕的剩余時間裏,你想做什麽?(給自己充足的時間,把最完整、完滿的內心答案寫到紙上,才進入下一題。)
第三道題目是“最後24小時”:這道題目不談目標,只關乎情感。你現在有什麽感覺?有哪些遺憾、期盼、深邃卻未了結的心願或未達成的夢想?在生命即將告終之際,你但願自己已經完成的、成爲的、去過的,或做過的是什麽?
無需多言亦可知道,這兩本好書是互補的。若想得到更多分析與見解,敬請加以翻閱,從而提升自己的理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