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俚語,“以前的馬打(mata,馬來語警察)穿短褲”,意思是隨著社會變遷,警察都改穿長褲了,做人也別總是拿過去來說事。
“馬打”是國人對警察的昵稱,聽起來格外親切。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昨天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內政部開支預算時就發生一段小插曲。她在提到內政團隊科技局與警方共同研發的多功能巡邏機器人時,透露機器人的縮寫正是MATAR(Multi-purpose All Terrain Autonomous Robot),讓在場議員啞然失笑。
“馬打”早已融入國人的生活中。議員張思樂(白沙—榜鵝集選區)分享,成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父母常會在他做錯事時用潮州話說“馬打捉”,讓他對警察心生畏懼。他直到上學時,參加公路安全運動向交警學習安全守則,才發現“馬打”原來很友善。
“馬打”還是我國內政團隊的一部分,確保國人能夠安枕無憂。美國咨詢公司蓋洛普(Gallup)的2019年全球法律與秩序報告就顯示,94%的新加坡受訪者認爲,晚上獨自行走在街上是安全的。
張思樂昨天發言時也說,他曾經將警察視爲“mystic”(神秘的),但他說這句話時,不小心發音爲“mistake”(錯誤),導致議員們面面相觑,露出疑惑的表情。可見,對于新加坡警察部隊的信任是如此理所當然,以致議員們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大概是,“怎麽會有人說警察是個錯誤?”
但其實,在許多國家,警隊卻面對著公信力下跌的危機。在美國,警員面對種族歧視、過度執法等指責,在香港,原本備受尊敬的“阿Sir”,自香港反修例風波暴發以來,也因執法過程中引起的爭議,民望一落千丈。
議員顔添寶(宏茂橋集選區)就詢問,我國從香港示威活動中學到了什麽,內政團隊又將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在新加坡。
對此,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在答複時說,他將嘗試跳脫過去幾年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中的發言風格,給出一個“更具哲理,甚至有反思意義”的答案。他說:“你可以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警隊,但除非你處理好其他方面,否則你仍然無法應對騷亂。”
尚穆根指出,港警曾被視爲亞洲最優秀的一支警隊,紀律嚴明、專業,且受到當地民衆尊重。然而,自示威暴發以來,港警在維護公共秩序和對付日益暴力的抗議者之間左右爲難,這也嚴重破壞了警民關系。
他說,警方能否有效執法,不僅關乎法律的制定,更取決于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系能否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你的社會秩序如何?不平等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社會正義?這是個公平的社會嗎?人們大體上相信他們會從體系中受益嗎?”
這種種問題,牽涉的不僅是執政者的政績,更決定了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的警察,在執行任務時,能否獲得多數人的配合。
近期的冠病19疫情就體現了這點,我國不僅派出警員駐守隔離設施,確保被隔離者守法,也允許警員調閱電眼錄像,追查病例行蹤。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試圖搬出“侵犯人權和隱私”等理由,來阻撓警察辦公。這背後的原因,無疑是因多數國人認同這種防疫做法,讓少數不滿聲浪無法挑戰警方權威。
新加坡警察部隊今年紀念成立200周年,它長期以來樹立了親切可信的形象,讓它在執法過程中得以事半功倍。我國因此須確保“馬打”不會步上“阿Sir”的後塵,背負著維護法紀的艱巨任務,卻沒有完善的國家體系爲他們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