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往往會對于家長苦口婆心的教導越來越不耐煩。甚至有時候剛開口,孩子便極不耐煩的吼叫:“別說了,我知道了!真的是煩躁!”然後氣沖沖地甩頭就走。留下一臉無奈的家長:明明我是爲了你好,你怎麽就不明白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認爲的孩子“不聽話”是因爲我們不懂孩子的“心”,觸犯了孩子心中的“情緒底線”。這種情緒底線又叫“超限效應”。這是一種純粹的心理反應,由于兒童的身體機能不成熟,更容易産生這種反應。
所以,當父母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教過程中,迎接你的就是孩子越來越不耐煩的表情———在你看來,孩子怎麽老是不耐煩、老是不聽話的時候,就是孩子被逼急了而産生“我偏就要這樣”的叛逆心理和行爲。
孩子情緒的演變過程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商人在聽一次牧師進行募捐演講時,最初他演講得很好,商人打算捐出他身上所有的錢。但是,過了10分鍾,牧師還是沒講完,他就開始有點不耐煩了,打算只捐出一半的錢。再過了10分鍾,牧師還在圍繞一個點滔滔不絕地講著,商人覺得這個牧師很啰嗦,他覺得非常煩躁,打算不捐錢了。
又過了好一會,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向大家募捐時,商人不但沒捐錢還從盤子裏拿了一些錢。
這個實例告訴我們:再好的東西,再有理的說教,一旦讓人産生“超限情緒”最後不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減弱它本身應該帶來的影響。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一個道理一個教育對孩子說一次兩次孩子會牢記于心,經常念叨說教反而會讓孩子産生消極的影響。
家長說教過程中,孩子情緒的演變過程:
欣然接受父母的教導️——表現出不耐煩——反感情緒滋生️——産生叛逆情緒
欣然接受父母教導:
孩子在生活中犯了錯,在家長沒有進行指責之前,孩子的內心充滿了愧疚與不安。家長進行初次教導後孩子會按著父母給予的方式去好好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爲。一般來說,孩子在第一次接受教導時,孩子內心不會有太多反感與不快,所以孩子就會欣然接受。
表現出不耐煩:
之後如果是家長一而再再而三提起這個事時,孩子就會逐漸顯露出不耐煩的情緒。因爲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就會覺得:你不是上次已經說過我了嗎?怎麽還老是要喜歡翻舊賬呢?
反感情緒滋生:
面對家長總是有意無意甚至是在外人面前說教,孩子這時候就會産生明顯的反感情緒。他們內心就會覺得父母完全不尊重自己不給自己留面子。久而久之形成的情況就是:家長一說教,孩子的反感情緒立刻爆發。
形成叛逆的性格:
叛逆性格是反感情緒的累積而致,而反感的情緒源于家長的毫無底限的說教密切相關。這個時候的孩子完全沒有了當初做錯事的內疚不安,也沒有了要改正不良行爲的決心,只有滿滿的對父母的反感和討厭。以至于最後家長怎麽說他就偏要反著做的心理。從而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如何把握好孩子的情緒底線?
- 對孩子的教育要精簡而有理
有人說:一句話重複一百遍不會成爲真理,而真理重複一百遍卻可能成爲一句廢話。
對于孩子來說,表揚多了就索然無味,啰嗦多了就不易引起警覺和重視。對孩子的任何說教語言要精簡有理,這樣孩子才能聽得懂,聽得進。
- 給孩子講道理要把握好“度”
再大的、再深的道理都不要長篇大論,只要給孩子認真講上幾分鍾就足夠了。不管任何事,家長講說過程中要簡潔明了,層層推進,在短時間內給孩子說明道理的原因以及結果,讓孩子能深刻理解。
教導孩子不是多多益善,家長要注意“度”。不同的孩子能夠理解的程度不一樣,家長要注意把道理說教的範圍把控好,不要扯遠了扯深了,最後孩子聽不懂聽煩了從而什麽都沒聽進去,這樣的道理說了也是白說。
- 面對孩子的犯錯要“點到爲止”
孩子在生活中經常會犯各種各樣的錯,家長發現後一味的指責說教不但不會讓孩子深刻理解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覺得家長小題大做過于啰嗦。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會翻舊賬或者與其他孩子對比。比如會說出:“你上次把媽媽的手機弄丟了不是保證以後不拿媽媽手機了嗎?”“你看看人家孩子多優秀,再看看你!”之類的說教方式。在家長進行這類說教方式時,孩子內心反感情緒激增。
爲了避免孩子産生反感心理,教育批評孩子時不妨換個角度再進行—最好能做到“犯了一次錯,只批評一次”,不要批評起來滔滔不絕,讓孩子産生厭煩和叛逆心理。
- 家長要慎重對待和孩子的每一次談話
記得在我小時候,媽媽小到我一雙鞋子沒放到鞋架子上要啰嗦千百遍,大到我選學個興趣愛好媽媽要把所有的興趣前景以及困難給我說上個幾萬遍。在那個時候的我看來,媽媽真的太啰嗦了,天天各種生活瑣事要談話,各種小決定都要和家長商量,自己的決定在家長覺得不靠譜後還要面臨被說教。
那個時候我的心理活動就是:家長真的太讓我感覺厭煩了,以至于到了後來我的決定都盡量藏著,對于家長的說教我也左耳進右耳出,該犯的錯誤我還是犯。一切的原因都來自于:家長天長日久的啰裏啰嗦讓我産生了反感。
所以,家長要慎重對待和孩子的每一次談話。也許家長是苦口婆心,爲了孩子著想,但孩子無法理解大人的內心世界,他們需要的時家長給予他們尊重和放松,任何與孩子的談話都要適可而止。簡短地給孩子說明道理原因後,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消化。
再有理的道理,再用心良苦的教育,家長都要學會把握好度和範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內心世界很難做到事事都換位思考,他們內心比較情緒化,所以家長要學會把握好孩子的“情緒底限”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