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可說是當代最家喻戶曉的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對全球經濟興衰起落的貢獻與過失,至今仍被議論。他領導聯儲局超過18年,見證了美國及全球經濟在二戰後最平穩的增長期,卻也被認爲是全球金融危機後來爆發的禍首之一。
在冠病疫情肆虐全球之際,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是否還能引領市場,在驚濤駭浪中繼續當投資者的定海神針?
財經拼盤新欄目《細看大師》專題系列,帶你一探對世界經貿有影響力的殿堂人物及學術泰鬥,從他們的人生經曆,分析牽動衆生的財經大勢。
馮嘉年
格林斯潘于1987年8月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2006年1月卸任,史上任期第二長,曆經裏根、老布什、克林頓,以及小布什四位美國總統。
他上任後不久,曾對媒體說:“自從我上任,就學會如何有條不紊地含糊其辭。如果你覺得我的話異常清晰,那你肯定誤解我的意思了。”
格老的戲谑之言,一語概括了他執掌下的聯儲局,跟如今的公開透明,截然不同。
2012年,美國經濟正從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中複蘇,步履蹒跚。當時的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一反格林斯潘含糊不清的言論風格,向外界清楚傳達經濟評估及貨幣政策,希望提升透明度能強化政策效用,並重建聯儲局遭金融危機打擊的公信力。
《紐約時報》當時評論:“在經濟繁榮的1990年代,聯儲局貨幣政策的成功讓它得以自行其道。但該局之後無法預見並避免金融危機發生,而且四年後經濟的複蘇依舊讓人失望。所以聯儲局如今除了盡力把話說清楚,別無選擇。”
文章評論的並非格林斯潘,但“聯儲局貨幣政策的成功”和“無法預見並避免金融危機發生”這兩句話,卻對格林斯潘一生的功過,做出精辟的總結:爲山九仞,功虧一篑。
化解股災沖擊 奠定華府地位
格林斯潘上任才兩個月,就發生“黑色星期一”股災。10月19日,道瓊斯工商指數重挫22.6%,期貨和期權市場也跟著崩盤,恐慌迅即傳遍全球金融市場。
隔天清晨,格林斯潘發表簡短聲明:“聯儲局作爲國家央行,做好萬全准備提供流動性,支持經濟及金融體系。”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迅速將央行儲備注入金融體系,同時說服銀行繼續提供信貸,穩住市場信心。
10月股災震撼雖巨,最終並未對實體經濟造成太大沖擊。聯儲局成功穩住局面,奠定了格林斯潘往後20年在華盛頓經濟決策圈的崇高地位。
在任期間,格林斯潘帶領美國經濟渡過的難關還包括:1990/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金融震蕩、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長期資本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簡稱LTCM)倒閉危機、200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危機,以及2001年九一一恐怖襲擊引爆的後續震蕩。
在這期間,美國經濟只有一年陷入輕微衰退,年均增長維持在3%以上,通脹率控制在3%左右,失業率平均5.5%左右,堪稱美國二戰後最平穩的經濟繁榮期。
1996年,美國邁入總統大選年。《財富》雜志1月1日刊卻以格林斯潘爲封面,將克林頓總統四年前打敗老布什總統的競選標語——“It’s the economy, stupid”(傻瓜,問題是經濟)巧妙地改成“It’s HIS economy, stupid”(傻瓜,這是他的經濟),凸顯了主流輿論當時認定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更甚于尋求連任的克林頓總統。
共和黨出身的格林斯潘深受民主黨的克林頓信賴,不但繼續委以重任,給予的禮遇甚至超越前兩任共和黨籍總統裏根及老布什。
憑借個人聲望 免受白宮幹預
現任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屢被特朗普總統點名批評降息太慢,說他“沒膽量、沒見識、沒眼光”,暗指他是“比習近平更大的美國敵人”等。用詞之辛辣,讓人驚訝白宮竟敢攻擊獨立超然的聯儲局。
事實上,聯儲局是在格林斯潘時代才開始享有不被白宮抨擊的好運。在他之前,美國曆任總統與聯儲局主席針鋒相對並不罕見。
美國憲法賦予聯儲局獨立運作的權利,通過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長期調控,而總統的政績與選舉的成績往往跟短期的經濟走勢挂鈎。因此白宮跟聯儲局之間可說存在著沖突的必然性。
1992年,老布什總統攜著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勝利的光環尋求連任,卻因爲經濟低迷而敗給克林頓。他雖然沒有公開責難,但支持陣營不乏將選舉失利歸咎于格林斯潘降息刺激經濟步伐過慢的聲浪。
克林頓總統1993年上台後,定下了白宮不公開批評聯儲局的規矩,聯儲局的獨立性和超然地位才達到曆史頂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博士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分析,格林斯潘能在華府決策圈屹立數十年不倒,除了術業精深,更在于他獨特的政治手腕。
顧清揚指出,格林斯潘雖然也是經濟學博士,但跟繼任的伯南克和耶倫(Janet Yellen)不同,他並非傳統的學院派教授,早在1970年代就到華府發展,先後當過尼遜、福特及裏根總統的經濟幕僚。這段經曆讓他在政界廣結人緣,深谙跟政治人物打交道的技巧,也淬煉了他的決策力。
“後人對格林斯潘保持聯儲局的獨立性贊歎不已,殊不知正是由于他強大的政治人脈和影響力,才擁有憲法授予的權利以外的特殊政治資本,去捍衛聯儲局的獨立性。”
載譽榮休卻成最糟前央行行長?
格林斯潘是曆來最年長的聯儲局主席,直到2006年1月才以80歲高齡卸任。
2007年6月,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旗下兩個投資于次級房貸衍生産品的對沖基金陷入困境,拉響了次貸危機警報,之後更拖垮這家華爾街當時的第五大投資銀行,最終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機。
兩個時間點間隔近一年半,已告老還鄉的格林斯潘卻被廣泛認爲是必須爲危機負責的人士之一。
《紐約時報》指他早在1994年就極力反對美國國會加強立法管制金融機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形容他是“世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長”。
《時代》周刊列出25名須爲金融危機負責的人,格林斯潘赫然上榜。
輿論批評他任內後期的超低利率造成美國房地産價格出現泡沫,他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足,也導致高風險的次級房貸爆炸性增長,催生出巨額的衍生産品投資,最終演變成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盤。
2008年10月,格林斯潘卸任兩年半後,被國會衆議院傳召出席供證。當時他說:“那些相信金融機構將以捍衛股東權益爲己任的人,包括我在內,如今都大受震撼,對現實難以置信。”
格林斯潘承認自己過于崇信自由市場自我糾正的力量,沒有預見到房貸瘋狂增長的毀滅性力量,但始終堅持自己不應對危機負責。
無爲而治,失曆史評價?
關于曆史對格林斯潘的終極批判,顧清揚副教授認爲不無道理。
在他看來,格林斯潘雖然准確認識到金融體系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重要性,並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爲最重要的目標,嚴防通脹失控。但他視通脹爲威脅金融穩定的唯一根源,忽視了資産泡沫的巨大殺傷力。
顧清揚指出,格林斯潘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不僅沒有在金融體系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加強聯儲局的金融監管功能,反而放松監管,導致金融機構的擴張在他任內更加激進。
盡管他後期也意識到加強監管的重要性,但要做到這點,須通過國會及政府行政體系尋求立法,重新定義聯儲局的監管功能,當中涉及衆多利益集團。
顧清揚說:“一貫行事圓滑的格老最終選擇無爲而治,失去了阻止危機爆發的最後機會。”
前有格老 後無來者?
伯南克2006年上任,擔任聯儲局主席八年,身負拯救美國經濟陷入金融危機的重任。爲此,他成爲史上第一個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到接近零的聯儲局主席。
讓世人廣泛認識“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這個貨幣政策術語的,正是伯南克。由于聯儲局以超大手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幾乎形同乘坐直升機向民衆撒錢,媒體因而昵稱伯南克爲“Helicopter Ben”。
當他的副手耶倫于2014年接棒時,任務已變成帶領美國走出量化寬松,讓利率環境逐步回歸正常。
特朗普總統在2017年1月上台後,並沒有提名耶倫續任。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對耶倫不到1.6米的身高很有意見,覺得以她的身高,恐怕無法把工作做好。無厘頭的決策,引起輿論爲她叫屈。
伯南克和耶倫成功引領美國經濟走出危機,然而昔日光輝難再。兩人強調透明度,一板一眼的溝通方式,也讓媒體眼中的聯儲局,少了格林斯潘時代引人臆測的傳奇色彩。
瑞士銀行(UBS)區域首席投資總監鄭汪清指出,格林斯潘所處的年代跟兩位後繼者大不相同。
格林斯潘時代,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適中,通貨膨脹低迷。西方經濟史學家稱這段1980年代中至2007年的時代爲“大緩和”時代(The Great Moderation)。正因爲增長適中,通脹低迷,他才能將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刺激美國消費,也推高了房地産價格。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聯儲局主席由伯南克擔任,可說是美國的大幸。
鄭汪清說:“伯南克專精于研究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認識到當時聯儲局的不作爲,導致經濟衰退惡化成大蕭條。他擔憂曆史重演,因此大幅降低利率,並推出量化寬松,同時跟美國政府聯手推出不良資産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拯救受困的金融機構和企業。”
聯儲局難再引領美國重振經濟
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暴發後,現任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自今年3月初就迅速把聯邦基金利率從1.50%至1.75%調降至接近零,同時推出更大手筆的量化寬松及多項支持流動性和信貸的措施。
在鮑威爾的主掌下,聯儲局至今表現可圈可點。但冠病的威脅前所未見,美國經濟面對的挑戰也更趨複雜。聯儲局的角色,似乎注定要從當然的主角,退居二線。
鄭汪清說:“美國5月份的失業率很可能達到20%,即每五人中有一人失業。接下來,財政政策更爲重要。因爲央行只能把錢塞到企業手中,卻幫不到家庭和個人,防止消費大幅萎縮。”
顧清揚則指出,其實早在格林斯潘任期最後五年,美國經濟已顯現跟以往不同的挑戰,但他當時依然故我,最終沒能避免全球金融危機,說明他已落後于時代。而美國如今面臨的結構性經濟難題,包括人口老齡化、資本投資不足、生産率下降等,又遠比格林斯潘時代更爲艱巨,需要美國各界以更大的政治決心,制定和落實長遠的改革方針。
“就算格林斯潘再擔任聯儲局主席,也不可能爲美國當前的困局力挽狂瀾。”
生平大事記
■1926年3月6日——生于美國紐約市,父母皆爲歐洲猶太裔移民
■1948年——從紐約大學經濟學系畢業
■1950年——獲紐約大學經濟學碩士,到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博士,中途退學
■1948年至1953年——在紐約一家商業智庫擔任分析師
■1955年——自創經濟咨詢公司
■1968年——加入尼遜競選總統的經濟幕僚團隊
■1974年至1977年——擔任福特總統的總統經濟顧問理事會主席
■1977年——以51歲之齡獲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
■1987年6月2日——獲裏根總統提名爲第13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8月11日獲參議院通過上任
■2006年1月31日——卸任聯儲局主席
■2007年——出版自傳《動蕩年代:勇闖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