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去年推出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以表揚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方面有傑出貢獻,並積極傳授相關技藝和知識的人士。
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得獎者名單昨天揭曉,多年來致力于傳統技藝的六組個人和團體從約40組提名者中脫穎而出,獲得這項殊榮。
得獎者分別是印度舞團Apsaras Arts、南華潮劇社、馬來表演藝術團Sri Warisan Som Said Performing Arts、陶光龍窯、郭源發如切薄餅第三代傳承人郭金地,以及土生文化劇場與咚當撒央資深劇人GT Lye。
作爲新加坡文化遺産計劃(Our SG Heritage Plan)項目之一,國家文物局是在去年推出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The Stewards of Singapo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ward),以表揚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方面有傑出貢獻,並積極傳授相關技藝和知識的人士。
獎項從去年10月底到今年1月31日開放提名,涵蓋範圍主要包括社會風俗和禮儀及節慶、表演藝術、口頭傳統和表述、自然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傳統工藝、飲食文化六大方面,但不包括宗教和信仰的宣揚。提名對象可以是個人或團體,但必須投身相關領域至少10年。
已有55年曆史的陶光龍窯,如今主要用于推廣陶作文化和樂趣,讓有興趣的人體驗親手制作陶瓷藝術品。第二代傳承人陳德育(65歲)受訪時感謝多年來支持龍窯的陶瓷愛好者。
他指出,一路以來時常要面對龍窯何去何從的困擾,對于土地、租約方面的不穩定,有時會感覺非常失落和不安。現在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對他是莫大的鼓勵。
接手家族薄餅生意 自覺須傳承文化美食
“這證明家族多年來守護龍窯的努力沒有白費。龍窯就是個活化石,見證了我們如何從一個農業社會漸漸發展成如今的金融社會。這些是我們的曆史,我們的根。”
而放棄藥劑師職業,轉而接手家族薄餅生意的郭金地(44歲)也說,獎項是一種責任,讓他覺得自己有必要保護和傳承文化美食。
他指出,自己當年因不忍看到父親和叔叔一路來辛苦付出經營的生意失傳,毅然決定接手,成爲第三代傳承人。如今他不僅開了可讓食客自己體驗包薄餅的餐廳,還開起了薄餅網店,希望將家族薄餅生意做成百年老字號。
“我希望讓下一代覺得傳統美食事業是一條能走的道路,也希望把薄餅帶向世界。這個獎項讓我覺得,這些夢想終有一天能夠實現。”
作爲觀衆熟悉的劇團,南華潮劇社成立至今已有57年曆史,如今依然保持活躍,每年公演至少四場大戲,同時走入社區,到民衆俱樂部或聯絡所、醫院、老人院等地呈獻多場演出。
南華潮劇社署理主席兼社長卓林茂透露,劇團目前正努力培養年輕演員,也會受邀去學校開辦工作坊,讓年輕一代體驗傳統藝術,將潮劇傳承下去。
他說:“我始終認爲事在人爲,如果我們能將演出做得有吸引力,加入一些現代創意的元素,就能讓更多人支持喜歡我們。我們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相信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
六組獲獎者各可獲得5000元現金、獎座和獎狀。此外,他們還可申請文物局提供的最多2萬元計劃津貼,在之後五年內,利用這筆津貼從事傳承和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