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說,過去新加坡一直靠拓展來源地,加強食品供給的韌性,然而,冠病大流行導致糧食生産國因擔心自身食品保障,而主張限制出口,也使我國更清楚意識到要加快本地食品供應,如此一來我國才能更易掌控全局。
冠病疫情促使原本供應可靠的糧食生産國爲確保自身食品充足而限制出口,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說,這場疫情突顯了加速本地自行出産糧食的重要,唯有這樣,新加坡才能更好地掌控食品供應,確保價格是民衆負擔得起的。
馬善高星期二(16日)接受《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聯合訪問,聚焦冠病疫情籠罩下的食品保障等課題。
政府去年初宣布推動“30·30願景”,目標是在2030年自産足夠農産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今年4月,當局成立“30×30快捷”工作小組並提供津貼,希望在接下來六個月至24個月內,協助業者盡快提高本地雞蛋、蔬菜和食用魚的産量。
領導工作小組的馬善高說,冠病疫情加速了我國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會把30·30願景第一階段計劃往前移。有一大部分的計劃會比原定安排更早進行,而不是把要做的事情平均分布至2030年。”
他指出,過去新加坡一直靠拓展來源地,加強食品供給的韌性,目前我國從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進口食品,一旦某地區的供應出現問題,還可從另一地區進口,確保供應不會中斷。
然而,冠病大流行引發了預想不到的狀況,糧食生産國因擔心自身食品保障,而主張限制出口,導致米和面粉等必需品價格上漲。
“因爲冠病,我們比以往更清楚意識到,不能完全依靠這樣的策略,這也就是爲什麽我們要加快本地食品供應,因爲只有當東西在新加坡時,我們才較易掌控,就如同水供一樣。”
雖然價格較高 希望公衆多支持本地産品
我國近來遠從波蘭進口雞蛋,也從沙特阿拉伯進口蝦等,在維持供應穩定的同時,要如何確保食品價格不會水漲船高?
馬善高強調,供應充足和價格穩定是我國鞏固食品保障的關鍵因素,“若架上擺滿貨品,人們卻買不起,這是毫無意義的”。
對于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售價一般高于鄰國的貨源,馬善高坦言,要提高農作物的産量,也必須鼓勵公衆支持本地産品。他舉例說,本地種植的蔬菜很新鮮,也沒有害蟲,公衆可以到農場參觀,看是否使用殺蟲劑或未經批准的肥料。
新加坡食品局今年初就宣布,計劃在8月推出本地農産標簽,推廣本地農産品。
他說:“那些對價格較敏感的消費者可能不會購買本地農産品,他們仍有其他選擇,但同時也會有一群人希望買本地出産的新鮮蔬菜和魚。”
種植蔬菜的茂豐農場(Comcrop)創辦人兼主席林宜謙受訪時說,本地農産品未必是最便宜或最好的,不過希望公衆在購買本地農産品時,抱著的是支持本地貨的想法。
“若無法得到公衆支持,本地農場將無法生存下去,那麽遇到全球供應鏈受影響時,人們就買不到本地農産品了。標簽是農夫和消費者的互相許諾,農夫承諾努力生産更好的食品,消費者則爲本地的食品保障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