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巡回大使陳慶珠在第七屆“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納丹系列講座”上指出,年輕選民的觀點和政治訴求與較年長選民有別,並相信本地政治正朝成熟方向發展。
本屆大選,我國人口中青年選民人數比上屆增多,這群年輕選民希望國會有更多元的觀點,但也期待看到各黨候選人在一個更公平、溫和的環境中競爭。
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陳慶珠教授昨晚以主講人身份,在線上舉行的第七屆“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納丹系列講座”上,發表題爲“不穩定時代的新加坡——厄運之爪中的樂觀主義”的演講時,對本屆大選做出上述觀察。
她指出,本屆大選剛好在一個我國25歲至35歲人口數量比往年增多的階段舉行。如果把20歲至24歲者也算在內,20歲至35歲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
“工人黨明白這點,他們推出較年輕的候選人,提出新生代群體關注的課題。年輕選民希望候選人會分享個人經曆,具備一種‘我對你的痛苦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平易近人又有率真的特質。”
陳慶珠說,這群選民顯然接受了反對黨要國會有多元聲音,以及更多監督制衡的論點,而他們未必如同一般人認爲那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保守。
她指出,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美國千禧一代和X世代,與嬰兒潮世代及更年長的沉默一代不同,他們沒有隨著年齡變得更保守,對許多課題趨向自由主義思維。
“我預料本地千禧一代會繼續視國會有多元聲音和反對黨爲好事……執政黨要贏得這群人的選票,就必須多去了解他們。”
新加坡統計局數據顯示,25歲到39歲的公民人口,從2015年的65萬6910人,增至2019年的70萬3723人。但他們不是最大的投票群,人數最多的來自45歲至64歲的年齡層,去年人口超過105萬2500人。
陳慶珠指出,競選期間和選後分析,出現得最頻繁的字眼是“公平”。她認爲,一種新的政治文化正在本地成形,盡管不少國人希望政府強勢有效率、能爲人們提供更好生活,但也有許多人主張民主,希望各黨候選人獲公得平對待。受高等教育的年輕國人,不希望看到政府對政治對手下重手。
“當我們期待看到民主競爭、競爭性政治的同時,我們也在要求一種更仁慈和溫和的政治。我們似乎對一些西方民主體制所出現的惡劣政治競爭感到厭惡。”
有與會者詢問,隨著部分選民趨向自由主義,以及本地政治走向多元,會否造成人們更無法容忍不同觀點,要如何避免本地社會兩極分化?
不認爲國人過度分化
陳慶珠說,國人希望本地政治變得更溫和,但現實中,隨著政治競爭變得激烈,難免會出現分化。但她並不認爲,這次選舉結果讓工人黨奪下10個國會議席,就表示國人目前處于過度分化的狀態。“我們的政治正往成熟的方向發展,這是人們以良性的方式表達意見。”
對于自由主義思想,陳慶珠認爲,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高等學府裏,確實有過度政治正確的自由主義者,無法容忍不同意見,這種不良的現象必須提防,但她不認爲我國目前面臨這種狀況。
人民行動黨在本屆大選雖蟬聯執政,但61.24%的全國總得票率是我國獨立以來的倒數第三。陳慶珠在演講時指出,隨著執政黨試圖了解選民所發出的信息,本地選後的氛圍是趨向團結的。
她指出,李顯龍總理對選舉結果的反應,包括指定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爲反對黨領袖,被許多人視爲大度和誠懇,而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也坦言,人民行動黨需要對選民所傳達的信息進行反省及反思。“我相信我們會看到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