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和國際機場協會建議,讓旅客在上飛機前48小時內接受冠病檢測以取代抵境後接受隔離,希望能用這個方式恢複國際航空交通。本地專家認爲,冠病檢測並非百分百准確,因此單靠檢測就讓人通關可行性不高。
根據本報昨日的報道,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和國際機場協會(ACI)周二在聯合國國際航空旅遊行動小組會議上提出上述建議。這個會議主要檢討國際旅遊的安全指導原則。
冠病檢測並不百分百准確,可能有漏網之魚,因此,本地傳染病學專家都認爲,即便讓入境者接受嚴格的測試,也不能完全替代隔離,而且只隔離48小時也不夠。
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受訪時指出,根據衛生部公布的數據,病患通常在七天之內會發病,因此我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周期性通勤安排(PCA)也以七天爲隔離期。
他以我國大規模檢測客工爲例說:“就算以國家傳染病中心非常專業的水准,拭子檢測的敏感度也只是93%或94%,因此很有可能有少數病例被遺漏。”
梁浩楠直言,目前的檢測過于昂貴,除非有更加經濟實惠與快速的檢測方式,不然單靠檢測並不能完全替代隔離。因此,要將隔離期縮短到少過七天是非常困難的。
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受訪時也認爲測試可能出錯,比如在病患感染初期,檢測結果有可能呈假陰。
他說:“假陰其實出奇的普遍,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受感染的第一天出現假陰的概率可高達100%。換句話說,測試可能無法在病患發病初期探測到病毒。”
淡馬亞也認爲,檢測或隔離都不是萬全之策。“隔離的長短、檢測的多寡,關鍵還是取決于對風險的研判、能承受多少新病例傳播以及是否有資源監測、追蹤和預防新感染群。
但也有專家認爲,允許那些疫情輕微國家只檢測不隔離,並讓確診者隔離至康複爲止可能行得通。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指出這點時說:“這就能讓商家重啓業務,或許開放一些出境旅遊,但只限于控制得當的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