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中原地區的漢族總是有著絕對的人口數量優勢,那麽古代的中原王朝也可以有著相對多的軍隊數量,北宋掌管著八十萬的禁軍,但爲何在對外戰爭中頻頻失利,比如遼國、西夏、金國都曾戰勝過北宋,要知道這些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從前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小國,如今竟然發展到可以與中原北宋抗衡的地步,可以說是很厲害了,在多方外患帶來的巨大壓力之下,北宋僅僅享國一百六十七年,最終被金國滅亡。
爲何北宋會是以這樣的結局收場呢,即便是逃到南方的皇室建立了南宋,但仍然還是避免不了被蒙古人所滅的命運,雖說蒙古帝國的征服能力確實是很強,但從前創造了許多軍事奇迹的中原王朝怎麽到了宋朝這裏就不管用了呢?宋朝軍隊看似是數量龐大,但真正放在邊境上防守的軍隊並不多,按照宋太宗的話來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爲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宋太宗還是太過在意中央集權,認爲保住了自己的帝王之位,對軍隊有著絕對的統治權,區區外患是不成問題的,若是需要,京城的大多禁軍是可以調到邊境上的。
加強中央集權是北宋一開國,宋太祖就身體力行的法則,中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使得強大的唐朝走向覆滅,這讓趙匡胤意識到要解決兵權分散的問題,爲此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同時他也是武將出身,能夠建立北宋,靠的就是他手中的軍隊,所以稱帝後的趙匡胤想出“杯酒釋兵權”的方法,這個故事讓後人了解到了帝王家的無情,曾經一同作戰的好兄弟,也抵不過皇權的誘惑。國家隱患確實是解決了,趙匡胤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另外禁軍中也沒有最高統帥,而是分權而治,分爲"三衙",即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但新的隱患還在潛伏著。
統治者爲了完全掌控軍隊,讓將領和士兵無法齊心,以免日後將領擁兵造反,所以時常調動三衙將領,還會更調禁軍的屯駐地點,如此軍隊"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這倒是達成了統治者的目的,但這樣真的可行嗎?頻繁更替將領,針對軍隊的訓練方針也會因人而異,這實在是不利于軍隊的長期培養,長此以往下去,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而且這還是宋朝四種兵種中最厲害的禁軍,他們長期駐守京城,遠離邊境騷亂,即便是最爲勇猛的將領也可能失去對戰鬥的渴望。
生活在天子腳下的禁軍享受的待遇自然是不會差的,統治者選拔全國精銳,一度將禁軍擴充到了八十萬的數量,然而這龐大的禁軍數量只會給國庫造成巨大的壓力,訓練松懈,管理混亂,各級將領吃空饷,各種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和平年代,他們的弊端不會顯現,可一旦遇到真正危險,禁軍的虛弱就立馬暴露,當初金兵南下之時,三衙能夠調動的軍隊只有三萬多人,剩下的禁軍要麽分散在各地,要麽就是空額。
那麽其他三個兵種面對國家危難又是如何應對的呢?首先說這廂軍和鄉兵,廂軍主要是從事工役或雜役,故也稱“役兵”,他們沒有戰鬥力,鄉兵則是從民間招募的農民,他們就是平時接受軍事訓練,但根本比不上正規軍,他們也提供不了太大的戰鬥力,只是占著士兵的名額,讓北宋的軍隊看似是龐大,實則是濫竽充數的多。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統治者爲了加強中央集權,竟然將最爲重要的邊境安排這樣的軍隊,也難怪是周圍國家都想挑釁引戰了。
當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禁軍無法抵擋,統治者繼續從民間招募士兵,然而招上來的士兵質量良莠不齊,莫說是保家衛國,恐怕是上了戰場,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全。趙匡胤開了“重文輕武”的先例,往後的皇帝也基本照做,朝中文官一大堆,地方上也是由文官擔任最高官職,地位都在武官之上,而反觀武官則是被頻繁更替,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每當發生戰亂後,文官主和,武官主戰,武官如何能全力保衛國家?
說完軍隊的問題,就要說一下北宋皇帝的態度了,北宋末代皇帝宋欽宗,爲人優柔寡斷、反複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和敏銳力。他是曆史上懦弱無能的昏君,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下令停止加固城防,當宋金交戰之時,很多地方軍隊已經准備入京勤王,但宋欽宗既然拒絕了,要向金人直接求和,絲毫不做抵抗,有這樣的帝王,也難怪軍隊會頻頻失利了。曆史上的帝王遇到這種問題,一般都會選擇禦駕親征,鼓舞軍心,再不濟也不會給國家拖後腿,也難怪宋欽宗會成爲亡國皇帝了。
北宋的滅亡有著各方面的因素,不僅是空有其名的八十萬禁軍,即便是八十萬禁軍名副其實,也很難說北宋就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