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並不是不了解(發生原因與應對方法),而是缺乏將知識付諸于行動的意志。”
國際權威海洋學家、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探險家西爾薇娅(Sylvia Earle)博士昨天(10月7日)在由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簡稱EOS)主辦的一場線上紀錄片首映禮暨座談會表示,東南亞是全球受氣候變化沖擊最大的地區之一,但同時也處于利用技術和知識解決問題的第一線。
“我們有知識武裝自己,這是前人未曾掌握的。”
海洋對氣候變化起著緩沖與調節作用。也是EOS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的西爾薇娅認爲,東南亞海洋健康最爲明顯的警示訊號是珊瑚白化。
海洋溫度長期升高導致生活在珊瑚組織中五顔六色的藻類消失,珊瑚最終死亡,也斷送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機會。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元凶之一。
2100年將有逾10億人居住低窪沿海地區
到了2100年,全球將有超過10億人居住在低窪沿海地區,其中七成是東南亞居民,面臨更嚴重的洪水和風暴潮。EOS主任霍頓(Benjamin Horton)教授說,受冰蓋融化引起兩極引力減弱等影響,屆時新加坡等赤道地區上升的海平面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至少兩成。
另一名與會嘉賓菲律賓Oscar M. Lopez氣候變化適應和災難風險管理基金會總幹事拉斯科(Rodel Lasco)博士則以台風重災國菲律賓爲例說,除了大量人口面臨沿海災害,氣候變化將改變降雨分布,未來台風數量可能會減少,但沖擊會更爲強烈,打亂糧食供應。
談到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霍頓指出,當務之急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各國要達致《巴黎協定》中的減排承諾,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攝氏度。
EOS推出的系列紀錄片“氣候影響亞洲”(Climate Impact Asia),通過跟隨科學家團隊在新加坡、泰國和尼泊爾等地研究的腳步,從海平面上升、沿海災害、糧食安全,以及地殼構造與火山活動四大主題深入了解不斷變化的氣候系統將對本地區産生的深遠影響。一小時長的紀錄片將于本星期天(11日)晚8時在星和422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