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發
冠病疫情帶來新“新常態”,讓人無法回到過去,眼下是“10年的數碼轉型努力集中于六個月內完成”,而在未來10年,可能看到“大多數現有的工作都消失”。《悉看大勢》專題系列剖析全球財經格局、商業及科技趨勢,爲你探悉因果,瞻望未來。本期訪問多名商家、高管、學者、經濟師和分析師,了解他們對新“新常態”下的“疫後新經濟”的看法,勾勒出那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景,對企業、個人,以及個人投資者又意味著什麽,會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
對于“疫後新經濟”的理解,與其下定義不如舉例說明。
新瑞投資公司(Sirius Venture)創辦人兼董事經理黃慶生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網絡經濟肯定是個新常態,我們如今不只上網購物,還能繼續做買賣和貿易。網絡經濟將會繼續,送貨業務會越來越大,最後一裏送貨服務已變得非常重要。此外,在線娛樂和在線學習都大增。”
聯昌私人銀行經濟師宋生文說:“疫後新經濟可說是新常態的設立。即便有疫苗和治療方法,冠病仍將繼續存在,這是新常態。我預見經濟將出現永遠的轉變,新經濟將包含新舊成分,例如,實體辦公樓面和中央商業區還是很重要,是母艦,新的部分則是居家辦公。付款方式也一樣,現金和無現金此消彼長。新經濟必須讓這些活動更簡單、容易、有效率和安全。”
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高級講師陳啓文博士則認爲,經濟將被疫情重塑,而“一些限制可能永遠存在,包括對大型活動的人數限制和安全距離,居家辦公繼續受到鼓勵”。
人數限制和安全距離不僅影響航空公司和電影院,吸引國際觀衆的大型演唱會、國際體育比賽如F1大賽和國際運動會,以及大型會展等至今都未能恢複舉辦。這些都對旅遊業,包括航空公司、旅遊景點、依賴旅客的購物地點等,有很大的影響。
黃慶生認爲,除了疫情帶來的邊境管控和各種措施,旅遊業還面對去環球化和社會行爲或消費行爲轉變的不確定性。旅客是否會回來,是個大問號。
創造機會緩解衰退沖擊
既然無法回到過去,就不能坐等昔日重現,況且全球疫情不知何時能結束,如果大家“一起從懸崖掉下”就太慘了。
黃慶生說:“各國都在想方設法讓經濟在新常態下繼續發展。如果人們沒有工作,如何生活下去?如果政府和商家幹等疫情過去,那將會是災難。即便不能出國談生意,大家都居家辦公不能見面,我們還是必須設法尋找能爲公司創造收入的方法。
“疫情肆虐下還是有些行業的生意非常好。與其等待疫情過去,我們必須思考有哪些事物在疫後是能繼續發展的。中小企業的反應更加敏捷,應該能更快轉變,努力轉型才是明智。”
宋生文說:“前景確實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只有時間能夠告訴我們答案,要如何跟上新局勢,是許多商家正面對的壓力。企業須從多方面思考,爲無法預見的情況准備好對策。我們無法避免經濟衰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創造機會讓商家看到能夠創造收入和工作的領域,從而緩解經濟衰退的沖擊。”
國泰君安國際資産管理(新加坡)公司執行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黃佩妮受訪時說:“爲防再次暴發這類疫情,公司須要考慮把供應鏈的地理多元化,並且不只是根據最低成本做決策。而隨著年長人口被迫采用在線消費方式,用戶的行爲也已改變。商家必須繼續發展全面的數碼戰略以吸引消費者。”
正面看危機,有些人看到危難,也會看到機會,如果願意主動出擊,或許可以加以把握。“疫後新經濟”提供了哪些機會?
各行各業機會並不一樣
資威資産公司(Capital Dynamics)駐新加坡的基金經理黃建锝受訪時說:“機會很多。除了幫助經濟過渡的新行業之外,舊有行業諸如醫療保健和半導體等也表現良好。”
各行業的機會並不一樣。宋生文說:“在波那維斯達那一帶,不論是資訊科技還是生物醫藥行業的活動都很繁忙;而裕廊工業區和實裏達航空園,則是處于衰退,也不知何時能複蘇。
“但是業者可以力求創新,以取得業務發展。例如食品業,可以開發新的烹調方法、生産方法,以及發掘新的包裝材料以把食物保存更久等。那些能夠從新機會創造收入的企業,便能夠成功發展起來。”
陳啓文說:“有更多網上購物活動,網上平台和送貨服務的需求就更多。更多人居家辦公和學習,因此需要筆記電腦和通訊器材。支持和方便居家辦公的業務、售賣標准和低價物品的電子商務,以及在線學習和培訓服務供應商,都是可能的商機。”
空運需求大增打開新商機
黃慶生說:“封鎖和限制措施導致貨運需要更多時間,所以商家將須存更多貨,這就需要更多貨倉樓面。另外,雖然客運需求低迷,貨物空運需求反而大增,這打開了一個入場的機會。疫情也使制造業在各國變得更重要,各國都在建立國內的制造能力。此外,疫情推動在線會議和娛樂興起,因爲無法舉行現場活動。世界變小很多,這是人們觀念的改變帶來的機會。”
黃佩妮說:“疫後的經濟還是需要多數的行業,但它需要一個較大的數碼行業。結構性增長行業如雲服務、電子商務、金融科技,以及自動化,將從網上消費增長受益。創新活動帶來的更優良的産品、成本和品牌,將繼續是爭取比市場更高的增長率的關鍵。”
機器人可能更快取代人力
疫情明顯加速了市場對雲端服務的需求,因爲數碼化加速發展和數據量大增。
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新加坡銷售副總裁兼總經理吳福來說:“靈敏和遠程協作對業務的可持續已變得很重要,許多商家正在探討雲服務來滿足這方面的一些需要。”
此外,接下來5G網絡推出將帶來更多機會。不論是批發零售、生産、醫療或是物流等的數碼化,都將使人工智能更無孔不入。
埃森哲(Accenture)東南亞區數字分析服務董事總經理李俊祥指出,疫後的經濟將不再和以往一樣,公司機構必須加速變得更有彈力和靈敏以求生存和發展。人工智能的功用因此勢必更彰顯,它已在衛生醫療、供應鏈和更多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例如幫助篩查和分診患者。它也可以幫助企業更快掌握市場趨勢、發掘新方案。
新機會並非都是低垂的果實,要把握它們,須克服的挑戰其實不少。
黃佩妮說:“各國經濟體將日益通過互聯網連接,由于全球市場的規模,這將帶來機會。另一方面,在這個全球景觀中,競爭也更加大,遠程工作將使到人員的流動性日益上升。由于企業設法分散風險和確保持續生産,以防備人力再度受到幹擾中斷,自動化和機器人的采用也可能加速,人力可能更快速被機器人取代。”
也不只是辯論哪些工作將永遠消失或者流出國外。黃建锝說:“低收入人群和依靠體力勞動的人們都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政府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社會安全網來保護這些人。”
至于商家,李俊祥說:“埃森哲對13個行業的研究發現,由于冠病疫情,新加坡的數碼經濟一年增加了至少5億美元(6.9億新元)。過去多個月,一些公司的網上交易量和交易額的增長速度可達平時的三倍。展望樂觀但消費者的期望在演變,而數碼原生業務的加速興起,正在威脅傳統消費品業者,企業必須准備重新設計它們的科技基礎設施、流程和系統,以承受未來的壓力。”
黃慶生說:“以往科技是業務重要的‘外套’,現在,科技是業務的‘心髒’,把氧氣抽送到公司各部分。企業現在得從科技的角度經營業務,這將是很大的挑戰。這是因爲傳統企業已經投入許多資源于硬件和實體基礎設施,要減少人手、減少分行數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還有很多人非常習慣舊有的獲取服務的方式,起步公司則沒有這類包袱。”
了解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
到頭來,一切都離不開人的因素,“疫後新經濟”與一般人和個人投資者有著密切的關系。
宋生文受詢時單刀直入地說:“工作和收入,還有社會流動性。新增長領域創造新工作、帶來新機會,有工作才有收入,有新機會取得成功,便有助社會流動性。”
吳福來說:“戴爾科技的研究顯示,2030年的工作有85%目前還不存在,雖然說距離現在只有10年。”
因此,全球和新加坡職場人士都須了解自己受聘扮演的角色以及擁有哪些必要的軟硬技能。
人們或須考慮,什麽工作可能因爲轉移至網上、因爲分享經濟,以及企業進一步自動化而減少了勞動力密集度,而有朝一日將會被取代。
黃佩妮說:“靈活工作時間和靈活辦公空間或將讓更多人減少通勤和能夠更有彈性地管理工作時間。不過,這或將意味著工作和家庭的界線變得更加不明確。”
不論是一般人還是投資者,願意學習和作出適當改變,是適應新常態的一個關鍵。
黃慶生說:“我82歲的父親如今已學會使用Zoom和YouTube,他的世界突然改變,現在他更活躍、更多活動了。另一大領域是教育,人們現在可以獲得很好的線下和線上混合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接受網上培訓課程,取得職業進展。作爲投資者,我已轉至專注投資食品科技,由于食品安全、氣候變化、科技變革,食品生産將受到影響,今後將會有新的食品種類面世。”
黃建锝給投資者的建言則是,要更加注意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目前來看,利率將會維持在較低水平,以幫助被疫情重創的經濟邁向複蘇,這爲股票市場提供了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