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開年,市場的意外事件挺多,比如美國對伊朗的定點消除。比如人民幣彙率驟升1900點,比如:國際金融協會的報告,對全球債務提出預警,目前全球債務占GDP達322%的曆史最高,規模達253萬億。
地球倘若是一間企業,負債是資産的三倍多,已然破産,各國央行行長都躲在小黑屋裏發愁,怎麽辦?
與此平行的,是年初至今,各行業的裁員信息。
360的CEO周鴻祎,悄悄發了一個朋友圈,公布了今年公司年會的獎品:免裁卡…..好驚喜,有沒有?
華爲任正非說:即使賠10億,也要辭退7000人
京東的劉強東,近日宣布:未來京東江員工數量減半,每天只需要工作2-3小時,全面 實現“無人公司”,用AI技術顛覆傳統管理與服務模式。
裁員各盡所能,說法各各不一:
福利縮減、企業裁員、資本退潮..2019年的冬天仿佛格外寒冷。
此處一如權遊,Winter is coming. 凜冬將至。
我的一位朋友,今年剛好30歲,曾經在家人的各種走關系下,進了當地一家銀行,當時在所有人看來,這是一份穩定又體面的工作,然而短短風光3年,他就被末位淘汰出來了。
上周他跟我聊天說到:這個時代真的變化太快了,我一直以爲的鐵飯碗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你說我這個年齡還能做點什麽?
我苦笑:如果這三年,你保持點危機感,也不會被裁得那麽快,拿著穩定的薪水,幹著機械性錄入資料的活,你覺得你能幹一輩子嗎?
曾經看似體面風光的銀行業,早已成了裁員的“重災區”,據數據統計去年全球銀行業宣布的裁員總人數75000人。伴隨的還有日益下降的薪資。
一位作家評論說道:未來幾年,裁員情況只會越演越烈,這個時代不再有所謂的穩定工作,每個人都要做好被裁的准備。
話很紮心,卻又很實在,就業寒冬正在悄悄降臨。
2
今年全球各行業裁員步伐統一,節奏相似,表面上看,似乎是全球經濟的低迷,貿易保護主義鬧得太凶。我認爲,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如果仔細看京東和銀行的案例,不難發現,之所以出現普遍裁員,二者都提到一個共同因素:人工智能,傳統勞動力正面對“AI 人工智能”大潮的沖擊。
2000年時,高盛在紐約的總部,共有600名交易員,但到了2017年2月,只乘下2名交易員。
在這個過程中,是因爲交易量減少了?並沒有,反而增長540%,那麽,如此大的交易量,員工卻減少了99%,誰來處理?
“自動交易程序”,而這些自動交易程序,由200名計算機工程師維護運作,用200名工程師帶來的人工智能,替換掉598高工資的交易員,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德意志銀行,時間卻是2020年:
當然,還有花旗:
根據英國公司IHS Markit的一份最新報告:到2030年,金融行業的一百萬個就業崗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內消失,超過130萬銀行員工將被解雇或重新分配,風險較高的角色包括客戶服務代表,財務經理以及合規和貸款人員。
如果說金融行業面對AI的沖擊較大的話,制造業可能會更加嚴重,工業化形成産品的標准化,導致大規模工業生産。
只要是標准化的工作,AI替代優勢更加明顯。馬雲在近期的雲棲會議上談及AI沖擊時,也反複強調了一個觀點:未來的十到十五年,所有的制造行業所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大家的想象,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並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備。
李開複也預測未來十大行業將受到AI的巨大沖擊:
1、營銷員/電話銷售
2、客戶支持
3、倉庫工人
4、出納和運營人員
5、電話接線員
6、出納員/收銀員
7、快餐店員
8、洗碗工
9、生産線質檢員
10、快遞員
比如上文講到京東將裁員50%,就可能涉及到快遞員被AI的替代,當然這份名單只是冰山一角。
AI對就業的沖擊,遠遠大于經濟危機。從沖擊程度來說,如果經濟危機蔓延到人員失業,那麽,一旦度過危險期以後,經濟體恢複活力,制造業、金融業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處理業務。
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華爾街10萬金融從業人員失業,但是,隨著經濟的恢複,各行業招聘人業陸續恢複到危機前水平。
但如果崗位被AI替代,那麽,這些崗位的人工,永遠不會再被恢複。
ETC把高速公路收費員幹掉了
支付寶把小偷、ATM、銀行櫃員一起幹掉了
電商把全國零售排名第一的大潤發幹掉了
自媒體把紙媒體幹掉了
手術機把外科醫生幹掉了
…..
可怕的是,這些幹掉的崗位,永遠不可能再回來…..
3
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爲什麽?
第一、它解決了效率、質量問題:
我舉個例子,比如對癌症的診斷,病理學家用顯微鏡看樣本,正確度建立在他看過多少過往案例上,而且因爲人爲因素,比如疲勞、情緒,會影響結果准確度。
如果用人工智能的分類器,其准確度可以達到99.5%,可以減少個人判斷85%的錯誤。
更何況,AI沒有工作時間概念,隨時可用,成本低廉。如果你是院長,是喜歡用一個每天工作8小時的病理學家,還是用一台只付電費,不會要加班工資,准確率增加85%的“人工智能分類器”?
第二、全球債務與經濟的希望
文章開頭提到,人類度過危機的方式,是通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氣機和珍妮紡織機,改變手工作坊,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都極大在提高了生産效率,但是2008年危機後,全球找不到經濟增長的突破口。
另外一方面,因爲救助經濟,全球各國在規模舉債,債務形成了新的危機。
人工智能的出現,可能成爲解決債務困境的一個突破口。即盡可能少的投入,形成高産出,這就是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當高盛用人工智能取代交易員,一方面減少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令交易質量提高了30%,而交易差錯減少了36.7%,整體利潤提升135%。
這就是人工智能帶來的行業突變,也帶來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無論從企業效率、利潤角度,還是從政府債務角度,通過AI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是高,是度過當下危機的方式之一。
所以,未來五到十年,將是AI大力發展的時間段。
4
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有點類似于十年前,我們談論任何行業的“互聯網+”,但是,互聯網+帶來的可能是商業模式,行爲習慣的改變,創造了足以改變人們消費習慣的電商新經濟體。
而人工智能的興起,可能帶來的效率的基因突變,它的作用,更可能類似于之前的工業革命。
因此,各行業未來必然會擁抱人工智能,誰先利用人工智能,誰可能在同業競爭中占據優勢。所以在投資領域中,與人工智能相關聯的企業,在未來幾年將可能獲得市場青睐。
危機:這裏講的危機,可能是那些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爲,或者勞動力。
未來最容易受到人工智能沖擊就是那些標准化,流程化,或者知識單一化: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高速公路的收費,工作要素的標准化:比如開多遠、載重多少,收多少費,完全通過AI人工智能瞬間實現,而且效率高、成本低。
所以,無論選擇未來的行爲,還是當下的就業工種,應該盡可能避開這一類工作。
其次,知識的單一化,可能帶來未來崗位的危機,比如過去,考出會計證,做一個會計,可能比較吃香,各行業都需要會計。但AI出現以後,簡單的會計、審計等均可能被替代。因爲知識結構相對單一。
如果一個人有跨行業的知識,並且可以結合起來使用,這一類人,最不容易被AI取代。
你會發現,沒有一個行業,一個崗位,能永遠大把大把撈錢。國企改革,互聯網轉型,無論是新興行業,還是傳統事業單位,即使是公務員,也一樣被這個時代大潮裹挾。
就如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離職的時候說:即使你戰勝了所有對手,但同樣輸給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