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認爲,這次經濟萎縮雖然極嚴重,卻也將是短暫的,因爲那是各國封鎖防疫所導致,並非債務膨脹造成的危機。只要各國央行和政府盡力保持信貸暢通,讓企業撐過困境,一旦防疫措施撤銷,商業活動將有望相當快恢複正常。
馮嘉年 報道
冠病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股市在3月雪崩式狂瀉,雖然在4月收複部分失地,但美國4月份失業率狂飙至14.7%,讓人驚覺冠病正對全球帶來前所未見的經濟沖擊,股市再顯敗相。不過,受訪經濟專家指出,冠病危機跟過往市場崩盤的根本原因不同,經濟沖擊雖大,但預料短暫。
過去100年,全球金融市場經曆多次崩盤,當中最嚴重的包括1929年10月華爾街股災、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股災、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及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
這些危機雖各有肇因,但仍有一定脈絡可循。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博士向《聯合早報》指出,經濟基本面惡化、高杠杆債務、過度投機、信心突然崩潰、政策變化或外部沖擊等都可能觸發市場崩盤,但最根本因素是資産價格泡沫化。
例如,1920年代初一戰及大流感疫情結束後,歐美經濟複蘇,進入了所謂的“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
道瓊斯工商指數從1921年低點到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前,飙漲五倍;1990年代美國科技起飛,納斯達克指數從90年代中一直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爆破前,飙漲400%;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則可追溯到2000年代初美國低利率環境導致房地産價格大漲,繼而演變成的次級房貸危機。
重大市場崩盤後
經濟沖擊程度不一
瑞士銀行(UBS)區域首席投資總監鄭汪清指出,資産價格的漲跌周期有時和緩,有時極端。如果決策者及早調高利率或收緊財政措施,就有可能讓周期緩和。但如果當局過度自信或缺乏警覺性而忽視事態發展,導致由信貸推動的資産價格膨脹到極端,泡沫一爆破,市場就難以避免崩盤。
鄭汪清說:“全球金融危機就是最典型例子。一方面,美國聯邦儲備局本身過于輕忽;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采用新奇的融資方式,讓當局看不清市場真實的債務規模,最終釀成大禍。”
曆史上重大的市場崩盤,後續的經濟沖擊程度不一。
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美國經濟衰退,演變成“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在1932年萎縮12.9%,至今仍是曆來最低點。1933年大蕭條第一階段高峰期的失業率更創下24.9%的曆史最高。
相反的,1987年10月股災並未産生太大經濟沖擊。美國經濟1987年增長3.5%,1988年更增長4.2%;失業率也從1986年的7%,連續兩年滑落到1988年的5.5%。
受訪經濟專家指出,政府和央行的應對,起著關鍵性的差異。
鄭汪清說,經濟大蕭條主要因爲當時的胡佛總統(Herbert Hoover)在私人界投資和消費崩潰後,仍堅決要平衡政府的財政收支。聯儲局也沒有積極調低利率或增加市場流動性。
“一直到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上台後推行‘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由政府推動基礎建設如大力發展鐵路,創造就業機會,美國經濟才開始看到起色。”
至于1987年股災,顧清揚副教授指出,格林斯潘當時剛上任聯儲局主席,其實正在實施緊縮貨幣政策。但他果斷地改弦易轍,降低聯邦基金利率,並高調宣布爲市場提供流動性,要銀行繼續提供信貸,長期利率也隨之下降。
“這些舉措使得市場在短短幾個月內就重回正軌,阻止了股災演變成金融和經濟危機。”
亞洲金融風暴IMF援救失效
1990年代初亞洲經濟騰飛,股市大漲,但卻在1997年掀起亞洲金融風暴。
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貨幣先後遭對沖基金狙擊,更蔓延到韓國、香港、台灣,甚至俄羅斯。由于當中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企業以美元大量舉債,對資産價格推波助瀾。隨著貨幣崩盤,外債赤字雪上加霜,企業與經濟瀕臨破産。
鄭汪清指出,跟歐美國家應對市場危機不同,亞洲各國央行當時大多沒有條件效仿歐美央行大量放松銀根向市場注資,這麽做只會導致貨幣進一步貶值,通脹飙高。
各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助。IMF開出嚴厲條件,要各國大量削減開支,重組及降低債務。這也和西方國家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應對危機的做法背道而馳。
顧清揚指出,西方經濟學界在當時認定亞洲金融風暴的根本原因是各國經濟政策失誤導致經濟泡沫,特別把矛頭指向政商之間的“裙帶資本主義”及貪腐現象。他說:“在IMF看來,拯救各國是糾正裙帶資本主義的絕佳機會,于是開出一系列藥方,包括開放市場、減少政府介入市場、緊縮財政和貨幣政策等。不幸地,這些結構性改革方案脫離現實,沒能緩解危機,反而造成更大的經濟萎縮和財政赤字。”
冠病疫情不但造成金融市場大震蕩,對經濟的打擊也顯現在各種驚人的數據:中國經濟多年來首次在第一季同比萎縮6.8%;歐元區第一季經濟環比萎縮3.8%,創數據統計以來最大跌幅;美國關鍵的零售銷售額4月份環比重挫16.4%,創曆來最大月份跌幅。
不過,鄭汪清認爲,這次經濟萎縮雖然極嚴重,卻也將是短暫的,因爲那是各國封鎖防疫所導致,並非債務膨脹造成的危機。只要各國央行和政府盡力保持信貸暢通,讓企業撐過困境,一旦防疫措施撤銷,商業活動將有望相當快恢複正常。
顧清揚也認同這個觀點,但強調經濟不大可能實現V型複蘇,而是呈現W型或U型走勢,需要一到三年才恢複至危機前水平。他認爲,這次冠病危機,各國政府間的協調似乎未顯現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般的全球大合作。“各自爲政的救市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亟需國際社會合作進一步加強,盡最大努力讓全球經濟快速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