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貝盈
npeiyin
@sph.com.sg
原本越夜越美麗的夜生活行業,因爲一場冠病疫情,成了一路走下坡的夕陽行業。今年3月26日深夜11時59分起,所有酒吧和娛樂場所都被令關閉。盡管電影院和劇場等部分場所已逐漸開放,大部分夜店、卡拉OK和酒吧等至今仍不准營業。
停業八個多月來,這個落難的行業經曆了巨大的變化。有業者另辟蹊徑轉戰其他行業,也有業者爲了守住傾盡心力建立的招牌,咬緊牙關苦撐。
業者所期待的“朝陽”終會到來,只不過隨著人們娛樂消費習慣的改變,這個行業在疫情後還能恢複如初嗎?
酒吧新添小吃 希望不無小補
11月13日下午4時,位于湯申路上段二樓店面的“TCSS”酒吧招牌,時隔七個多月後再次亮起。
如今顧客上門雖然不能唱卡拉OK,也不能打台球或玩飛镖,但能點一些零食小吃,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著街景喝酒閑聊。
酒吧日前獲准暫時改持點心吧(snack bar)執照重開,新添的小吃菜單是老板陳光榮(60歲)設計的,主要賣薯條、雞翅膀和煙熏鴨胸肉等,用氣炸鍋弄熟即可。
爲吸引顧客上門,酒吧在下午4時至6時也推出酒水優惠價。
在准備重開前,陳光榮和兩名員工都按照要求上食品衛生課程,也重新擺放店裏的座位,確保遵守安全距離措施。
由于三人之前都沒有真正做餐飲的經驗,如今吧台的牆上多了一張手寫的“食譜”,記錄氣炸鍋烹煮每樣食物所需的溫度和時間。
問及爲何不直接轉型成餐館,陳光榮無奈地說,酒吧向來沒有廚房,狹小的空間根本無法安裝排油煙系統等設備。“我們也在一步步摸索……有開總比完全沒開要好,這期間我們也不奢望賺錢,只要不繼續虧那麽多就好。我接手這間酒吧八年了,沒考慮過結業,待情況許可,還是會申請做回酒吧生意。”
疫情來襲前,本地預計約有2000家酒吧、夜店和舞廳業者,這些夜生活場所的雇員多達3萬人。然而,疫情給這個行業帶來了難以估算的沖擊。
如今在克拉碼頭、恭錫路、布連拾街,以往入夜後五光十色的情景不再,到了晚上10時30分不能賣酒和飲酒,多數夜生活場所都拉下了閘門,街上只剩稀稀落落在等車的公衆。
不過,許多業者並不甘于就這樣讓生意趨于沒落。在巴耶利峇中心(PLQ)設店的卡拉OK“Sing My Song”同樣在近日改持點心吧執照恢複營業。
創辦人裴春清(47歲)說,原本7月曾申請將場地轉做共享辦公或學習空間,但不獲批准。眼見遲遲不開業也不是辦法,于是選擇重開售賣小吃,至少能抵銷一些成本。
網上賣卡拉OK系統 讓顧客暫時解歌瘾
裴春清說,這家店去年12月才開業,他投入了大筆資金,怎料沒過多久就遇上疫情,被迫停業多月,但他並不打算舉白旗投降。曾從事音響生意的他在等待重開期間,也在網上宣傳賣卡拉OK系統,讓顧客能自己找地方一解歌瘾。“我們會撐到顧客能再回來店裏唱歌的一天。”
預約記錄全空白 虧損多少不敢算
卡拉OK家樂迪(Party World)在2006年的鼎盛時期,擁有13家分店,之後逐漸縮小規模集中經營五家。若接下來遲遲無法重開,或只能關掉更多分店。
記者隨創辦人曾凡華(63歲)走進停業多時的花柏山分店時,他一邊忙著把各個房間裏的燈光和冷氣打開,一邊笑說自己也時隔多日沒來了。
服務櫃台上躺著一本記錄顧客預約的本子,首頁印著“2020年5月”。裏頭的表格不出所料全是空白,但在曾凡華眼裏,卻是格外顯眼刺目的赤字。
曾凡華憶述,2003年沙斯期間,他也曾經曆生意上的風浪,但此次冠病疫情的沖擊,已經遠遠超出想象。“我現在好像進入半退休狀態,很不習慣。”
他坦言,算上租金、人手等營運成本,過去數月至少累計虧損上百萬元,連他自己都不敢去認真計算。
夜生活場所轉型似乎是大勢所趨,但曾凡華相信“家樂迪”這個家喻戶曉的本土品牌,值得堅守。“這裏向來就是讓顧客來唱歌的,很多顧客從年輕就光顧家樂迪,如果關掉,很多回憶也就消失了……娛樂行業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它也帶動了周邊其他生意,牽連範圍很廣。”
25年前,曾凡華開創的第一家卡拉OK取名爲“大家唱”,2002年更名爲“家樂迪”。原爲電氣水力工程技師的曾凡華,憑興趣學會口琴、吉他和聲樂,曾擔任唱片制作人和作曲人,前年更順利在台灣考獲管理碩士學位,展現活到老學到老的魄力。
隨著政府早前宣布在一些酒吧、卡拉OK和夜店展開小規模的試點計劃,家樂迪也已申請加入。
夜生活場所能重開,自然是業者目前最迫切的願望。但問及對2021年的期許,曾凡華給出了一個樸實而真切的回答:“我希望疫情能消失,讓大家能繼續如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