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早前展開調查,了解父母離異如何影響孩子的長期發展,用意不是要怪罪任何人,而是要借助數據,探討如何加強婚姻關系,以及如何減輕離婚對年幼孩童的影響。
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昨天在國會上回答陳浍敏(義順集選區)的補充提問時,提到上述觀點。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上個月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相較于來自完整家庭的孩子,離異家庭的孩子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較小、收入較少、公積金存款較低,較不可能結婚,即使結婚也更可能以離婚收場。
該部門共調查了10萬1180名生于1979年至1981年之間的新加坡公民,其中8880人(約8.8%)在21歲前經曆父母離異,研究人員將他們在35歲時的經濟和婚姻狀況,與非離異家庭的孩子比較。
陳浍敏質疑研究用意,因研究不幸地導致離婚人士和離異家庭的孩童進一步被貼上標簽。“我曾離婚,因此看到這個研究時,心裏有些難過,也自我提問,這是否會讓那些考慮離婚的夫妻處境變得更難,因他們已在擔心這些結果,而研究無濟于事。”
孫雪玲回應時強調,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完全理解離婚是個艱難的過程,也是個很私人的事。發布研究結果不是要怪罪任何人,而是認爲數據中有重要的觀察,因此希望呈現出來,探討如何加強婚姻關系,並在可行的情況下預防離婚。“但我們完全明白,在一些情況,一些家庭環境中,離婚或許是對大家最好的。”
她指出,研究沒有試圖去確立離婚本身導致孩子日後的一些成長結果。研究談論的不是因果關系,而是離婚和一些情況並行發生。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會繼續更深入地探討離婚的不同層面,以了解父母離異後兒童所經曆正面或負面成果的相關因素。
2019年249起離婚案須通過庭令安排見面
另外,針對楊益財(拉丁馬士區)有關多少離婚案屬高度沖突類型,孫雪玲透露,2019年的7620起離婚案中,有249起須通過庭令,安排父母與子女見面。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今年較遲時候也會推出離婚前支援網,旨在爲打算離婚,尤其是有年幼孩子的夫妻提供支援。未來,網站可能提供的信息包括如何最好地維護孩子的利益、如何處理與組屋相關事宜、離婚後的財務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