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應滿足于只做“銜接型”樞紐,更應該成爲“開創型”樞紐,倡導創新和創造就業等趨勢,以繼續取得成功。
海內外經濟學家昨晚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舉辦的新加坡透視論壇2021研討會上,圍繞新加坡的樞紐地位何去何從展開討論。
美國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林願清指出,過去依附跨國企業創新工作和壟斷利潤以獲取增長的模式不能一成不變,新加坡不應只跟隨國際趨勢,更應該推出自己的創新點子。
林願清說,國人必須調整思維。“當你爬梯子爬到頂端,無處可去,這時不是騰空起飛,就是摔下去。我們必須進入起飛模式,不能再看全球創造就業中還有哪些專項領域,再培訓國人去填補這個空間。如果這些專項領域改變了呢?如此我們只會不斷在追趕趨勢。”
東南亞機遇處處 須做好准備開拓市場
要掌握先機,就必須成爲創新、企業和創造就業的倡導者。林願清說,東南亞機遇處處,國人必須做好准備,開拓這個市場。
“如果說疫情教會了我們什麽,那就是處處都可能有黑天鵝事件。國家和跨國企業再也不能告訴我們該往哪裏走,我們必須自己找答案。”
參與討論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兼李嘉誠經濟學教授柯成興也指出,我國經常討論如何成爲樞紐、提供相關設施,但不常聚焦究竟要服務怎樣的需求,才能真正鞏固我國在本區域的重要性和利益。
他舉例,世界本應團結應對的冠病疫情,實際上已通過各種危險方式被政治化。“我國何不成爲疾病控制中心?我們有所需的才智,以及科學和工程專業知識,能夠以有組織的方式團結本區域人民。”
新加坡國際商會總裁米洧德(Victor Mills)參與討論時也建議,新加坡可充當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研發中心。這類解決方案可在我國先進行測試,再推廣至其他市場,這對我國商界而言是個巨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