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在全島193個地點,包括小販中心、垃圾收集站、餵食熱點和綠色空間進行實地觀察,分析人類活動如何影響野鴿的進食和活動習慣。
去年病毒阻斷措施期間公衆不得隨意外出,也不能在外用餐,國家公園局研究發現,那段期間聚集在小販中心和餵食熱點的鴿子數量明顯下降。這意味著人們減少餵食,有助控制鴿患地點的野鴿數量。
研究團隊在全島193個地點,包括小販中心、垃圾收集站、餵食熱點和綠色空間進行實地觀察,分析人類活動如何影響野鴿的進食和活動習慣。他們比對三個時期,即2019年10月22日至30日病毒阻斷措施實施前、去年5月11日至16日阻斷措施實施期間,以及去年7月6日至15日進入解封第二階段。
結果顯示,阻斷措施期間因爲禁止堂食,少了食客留下的殘羹剩飯,小販中心的野鴿數量顯著下跌,從原本的533只減少到326只,減幅近四成。
進入解封第二階段,雖然堂食禁令已解除,但是鴿子數量進一步降低至243只,可能是因之前“轉戰”其他地方覓食的鴿子尚未回流。
各餵食熱點的鴿子總數也從阻斷措施前的807只,減至阻斷措施期間的651只。反觀垃圾收集站,可能因爲清理垃圾的次數減少,阻斷措施期間的鴿子數量稍微上升,從392只增至425只。
這是本地首次進行食物來源如何影響野鴿數量的研究,報告于上個月在科學期刊《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發表。
食物來源轉變
影響鴿子活動時間分配
另一方面,食物來源的轉變會影響鴿子活動時間的分配。根據研究,阻斷措施期間,24個觀察地點的野鴿都得花更多時間覓食,從原本的30%增至35%,而休息時間從原本的38%降至29%。
結合兩方面的調查結果,結論是妥善管理人類食物來源能控制鴿群數量。公園局去年公布的另一項數據顯示,本地鴿子有七成時間在吃人類的食物,它們的天然食糧應該是種子和谷類。
領導研究團隊的公園局野生動物管理研究高級研究員蘇自強博士受訪時解釋:“少了來自人類的食物,鴿子就得耗較多時間和精力去覓食,也就是說它們花在休息和繁殖的精力就少了。管理食物來源成效雖非立竿見影,不過長期執行就能控制鴿子數量。”
公園局野生動物管理與外展處長侯俊明指出:“這項研究證實了過去一直以來的假設,就是人類餵食會助鴿群壯大,而且會吸引鴿子聚集造成公衆不便。”
根據2018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本地約有19萬只鴿子。公園局受詢時說,當局去年接獲1萬6326個鳥類相關反饋,其中8669個,也就是超過半數與鴿子有關。
公園局去年4月在鴿患問題較嚴重的碧山—大巴窯、白沙—榜鵝、惹蘭勿刹和丹戎巴葛市鎮會展開宣導活動,教育公衆不要餵食鴿子。
侯俊明說,宣導活動取得不錯的成效。原本有一名老婦經常給鴿子餵食,每次引來約300只鴿子,經工作人員勸導後她已停止那麽做,鴿群也跟著散了。
他透露,該局在試行期之後已經與全島其他市鎮會接洽,協助有需要的市鎮會處理區內鴿患問題,除了與餵食的公衆聯系外,也會通過捕捉減少鴿子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