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國土面積724.4平方公裏,總人口570萬。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其他種族並存,據1957年人口普查統計,新加坡的母語群體有25個之多,素有“種族博覽會”和“語言(方言)博覽會”之稱。
基于種族多樣的條件,爲了國家的良好發展,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在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後,確立了“英語+母語”的官方語言體系,這是新加坡語言體系上的一次巨大變動。
而1979年,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將華語列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大力發展講華語、學華語的熱潮,在之後的40年,爲推動新加坡民衆學華語、講華語,他做出了許多貢獻,引起了新加坡語言體系上又一次巨大變動。
李光耀爲什麽在1979年後推廣華語,還堅持推廣40年?他給出三個無法反駁的理由。
第一,受經濟因素的影響。1979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第一年,改革開放分兩部分,一個方面是對內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治體制改革,內含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等治理方面。
而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采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
1979年,是中國重振旗鼓再騰飛的開始,朝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發展的目標不斷前進,希望推動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曆史經驗證明,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影響,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以長遠的眼光預判到中國富強的未來,意識到與中國建立良好關系是利大于弊的,學習華語,會講華語,將會給未來的新加坡帶來許多的益處。
“再過20年,如果中國完成了他們的“四個現代化”,它的貿易量將變得相當大。到時候說華語(普通話)是很方便的,而將福建話是溝通不了的。所以(學習、使用普通話)在文化上會對我們非常有利,在經濟上也會對我們非常有利。”這是李光耀在一次有關推廣華語的講話。
根據開頭對新加坡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新加坡是一個面積很小國家,人口也不多,面積小、人口小、資源少,新加坡的發展本身就有一定的苦難,而且從1824年到1959年,長達一百四十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時間中,新加坡被改造成爲國際性商港,依賴轉口經濟,國內的工農業並沒有很大的發展,對內與對外貿易量有巨大反差,如果國際經濟發生變動,那麽以外貿爲主的新加坡很容易隨之變動,面對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新加坡經濟結構上的弊病顯露無疑,比起其他有內需維持的資本主義國家,新加坡更容易被經濟危機打垮。
1959年李光耀領導人民行動黨執政以後,爲了改變這種依賴性很大的經濟結構,使國家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提出了工業化政策,並在財政、稅收、金融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當地私人資本積極投資工業企業,同時制定了相當優惠的外資條例,大力吸引外國資本在新加坡投資設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發展新加坡的制造業。
另一方面還不斷地擴展海運、空運設施,發展金融、旅遊事業,使新加坡朝著多元化經濟的方向發展。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人民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把新加坡建設成爲東南亞地區的海運、空運、貿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務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成爲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位金融中心、第三位煉油中心和重要的電子工業中心之一。
據新加坡統計局資料,1968年至1973年國內生産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4%,但是,盡管李光耀努力想要讓新加坡脫離外貿爲主的經濟結構,但是,1974年後,由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新加坡的經濟增長率再度減緩。過了兩年,在1976年後,新加坡才恢複元氣,增長率上升爲7%,到了1977年又增長到7.8%。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一路高歌,但是隱患依舊存在,一個是作爲資本主義國家必然會被卷入的經濟危機,一個是新加坡仍需完善的經濟結構狀況,如何在新加坡後續的發展過程中,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是李光耀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在思索的過程中,李光耀將目光轉移到了新加坡的人口情況上,據統計,在當時的新加坡總人口中,華族約占 77 %,馬來族約占14%,印度人約占7%,其他民族如亞歐後裔、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等約占2%。
也就是說,華族人口在新加坡這個移民國家中占絕對優勢,除卻中國本身具有無限潛力以外,新加坡需要建成與中國溝通、貿易的政府間、民間合作交流的關系外,無論是推動外需還是發展內需,經濟的發展與穩定都要有人存在,推廣華語,能更好地維持華族人口占多數的社會,讓社會在穩定和諧的前提下繼續照著多方面經濟開花的路線去發展。
第二,受文化因素的影響。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這決定了語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人類社群之間交流的工具,它受到不同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這種源于生活的特質決定了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時刻記錄著人類創造出的文明。
一個地方文化與文明的表現形式,我們從這個地方的語言特色就可以看出,新加坡作爲移民國家,各種族文化相互融合、影響,當時除了英語之外,各種族的母語隨處可聞,“母語+英語”的語言體系,是李光耀在1959年執政之後的近20年一直推崇的。
因爲此前的新加坡曾受到英國長達一百四十年的殖民統治曆史,再加上新加坡以商港之名著稱,經營的大批外貿企業注定了國際通用語——英語會被頻繁地使用,因此,李光耀在此之前堅持鼓勵人民學英語,但是,在近二十年過去之後,李光耀在維系偏向于西方文化文明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作爲移民國家,新加坡雖然種族數量多,但是華族人口在國家總人口中占大多數,這也就意味著,在語言體系的確立以及更深遠意義的文化文明的追溯、發展上,新加坡要把中華文化、文明放到重要位置,不能再視而不見,華人哪怕遠離家鄉,身處國外社區,文化上的歸屬感依舊難以磨滅。
文化是個人與社會的精神皈依和基石,是一個人的“根”,如果人們連自己的“根”在哪裏都忘記了,他就會像無根的浮萍一樣,始終沒有歸屬地飄蕩、遊走在社會中,對國家來說,文化與文明承載著民族與國家的文化基因,蘊含著民族的曆史和社會的記憶。
你難以想象世界上會有一個沒有任何記憶的成人能夠在社會中安穩生活,也更難想象一個消亡了所有的文化和文明的國家或民族將會淪落或者說倒退到那個地步,對于整個社會和國家而言,掌握自己的語言是爲了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更是爲了保持文化自信的前提。
爲了在社會上形成普遍的文化認同與共識,李光耀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根據新加坡國家中華族人口占其總人口的大多數的情況,選擇推行華語,並將華語列入國家的官方語言,這是中華文化以及文明不斷發展的體現,也是李光耀基于文化認同考慮後的決定。
第三,受團結因素影響。作爲移民國家,新加坡本身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它是一個由多種族組成的國家,種族多,一方面會使新加坡的文化更加豐富,社會生活也更加精彩。
但是,另一方面,每個種族的價值觀都有所不同,他們各有各的禁忌、偏好,甚至各有各的信仰,他們生活習慣、風俗娛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比起單一種族或者少數種族組成的國家,新加坡更容易産生矛盾,甚至擴大矛盾。
促成種族團結,李光耀一方面要推行種族與種族之間團結的措施,另一方面還要維系各種族內部的穩定,華人族作爲所有種族中占人口優勢的種族,對李光耀此前的一些言行早有不滿,在1959年之後的近二十年,李光耀領導下的新加坡總體上呈現的是追逐西方的態勢,華人族對新加坡的感官並不算良好,與其他種族之間也存在著文化與文明的差異,李光耀在1979年推廣華語,並且在此後的40年裏堅持推廣,他穩定國內華人族、促進社會和諧的意圖也是原因之一。
雖然李光耀1979年在新加坡推廣的華語並且堅持40年的行爲,令當時大多數人震撼非常,但是,現在的我們不難發現,李光耀推廣華語的決定和行爲是正確的,因爲如今飛速發展、強大的中國,確實值得,不只新加坡在學華語,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學華語,我們每一個人,應當爲來自中國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