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積狹小,僅有719平方公裏,相當于上海的1/9,連面積很小的台灣都稱新加坡爲鼻屎國。新加坡幾乎沒有任何礦産資源,石油資源也是如此。但是極其貧油的新加坡卻能成爲僅次于美國荷蘭的世界第三大煉油國。煉油石化産業是新加坡的經濟支柱。新加坡的石化行業在2011年時,産值高達770億美金,占當時全國生産總值34%。從1960年左右開始,新加坡僅花了20多年時間,就發展成爲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産品定價中心。新加坡石化産業産值大,汙染小,諸多發展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新加坡石化産業基地裕廊島,人工造島,把七個小島連城了一個大島
初始發展階段爲1960-1970年代,起步階段以生産成品油和石腦油等産業鏈上中遊産品爲主。1960年,新加坡政府采納了荷蘭經濟學家阿爾伯特·溫斯敏團隊爲其設計的工業化方案,將石化工業作爲支柱産業發展。在這一産業規劃的指引下,新加坡引進了首批大型跨國企業,如皇家殼牌(1961)、英國石油公司(1964)、美孚(1966)等。英國石油公司與雪佛龍旗下加德士于1973年共同投資成立了新加坡煉油公司。在大型跨國企業的帶動下,新加坡于1970年代中期一躍成爲繼美國、荷蘭之後的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
第二階段爲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後期,新加坡主要聚焦石化産業鏈延伸、升級與附加值提升。新加坡推動日本政府,並聯合殼牌、住友、三井、雪佛龍-菲利普斯、塞拉尼斯等大型企業,通過投資擴建綜合石化專區,一方面持續擴大産能,另一方面通過外商獨資與合資等形式成立各類石化公司,推動石化産品向乙烯、丙烯和芳烴類産品以及各類塑料、聚合物、添加劑等下遊産業延伸。新加坡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跨國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石油貿易服務中心。截至1990年代中期,各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石油交易中心逾50家,包括德國巴登苯胺燒堿公司、英國帝國化工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美國杜邦石油公司、通用塑料公司等。
第三階段爲2000年之後,以裕廊化工島建成啓用爲標志,新加坡油氣石化産業發展進入高度聚集階段。裕廊化工島使得新加坡油氣石化産業鏈進一步整合聚集。蒸汽、供水、廢物/水處理、工業消防、實驗室、檢測儀器、培訓中心等基礎設施,以及港口、碼頭、倉儲等物流服務得以共享,企業入駐可以使用。既創造了生産協同效應,由此發揮出高效的集群和一體化産業優勢,又最大程度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和物流成本。裕廊化工島以約70億新元(約51億美元)的建設資金帶動了逾500億新元(約365億美元)投資。
世界工業園單位面積産值第一的裕廊化工島
縱觀新加坡油氣石化産業發展曆程,優勢在于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戰略性區位優勢,成功把握住國際産業分工轉移的曆史機遇,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推動産業鏈延伸、聚集。其發展經驗與啓示有以下幾個方面:
超前規劃、科學決策,政策實施注重穩定性和延續性。自196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油氣與石化工業,將其視爲制造業核心産業之一。新加坡政府及時調整産業發展政策,不斷推動産業升級並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鑒于工業園區與港口的聯動關系,新加坡將港口運作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不斷提升軟硬件能力,維持高效率運營與管理。
此外,爲充分利用跨國企業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新加坡啓動了“本地工業提升計劃”,將本地中小型公司定位爲跨國公司關鍵供應商與支援廠商,積極培育本地公司與跨國公司的聯系與合作,帶動本地企業發展與能力建設。在油氣石化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新加坡政府采取有限幹預的方式,一方面通過資金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投資、獎勵研發和技術突破;另一方面通過與原料進口國和産品銷售對象國簽訂自貿協定,積極融入全球市場,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由于超前規劃,汙染在可控範圍內。
一站式投資服務爲企業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務和營商環境。新加坡並無油氣資源,卻能吸引上百家全球油氣石化龍頭企業入駐,從無到有發展出世界領先的産業集群。從軟環境來看,應歸功于其廉潔高效的政府爲企業提供的高水平公共服務和優質投資營商環境。早在建國之初,新加坡就下決心以發達國家標准發展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務。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角色爲例,雖然其主要職能是招商引資,但其成立之初就將自身定位爲一站式服務機構,爲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包括企業注冊、政策與法律咨詢、稅費談判,以及土地、供水、電力、環境、安全等方面的解決方案,減少引資招商落地的冗余環節。針對企業對勞動技能的需求,經濟發展局主動提供場地和設施,幫助企業成立培訓中心。從硬環境方面來看,新加坡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促進油氣石化産業上下遊産業一體化,對發展循環經濟、集聚經濟和知識溢出效應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裕廊化工島即是成功典範。
人才引進與培養雙措並舉。爲支撐産業發展,新加坡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引進關鍵人才。一是通過引進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引入高級工程師、職業經理人、技術人員等。二是根據産業發展需要,由政府部門有計劃地重點招攬。如經濟發展局與人力部、貿工部、教育部等部門定期召開人力咨詢會議,議定發展所需人才;經濟發展局與人力部共同負責人才引進的全面協調和管理,成立“聯系新加坡”作爲專門的人才引進部門,並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招攬行業精英。人力部根據行業內對未來人才技能需求的預測,每年發布“關鍵技能列表”,爲“聯系新加坡”及其海外分支的攬才活動提供工作重點和活動方向。
除大力引進領軍人才外,新加坡也格外注重本土勞動力向高素質、高技能、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早在1970年代即設立了化學工程專業,南洋理工大學亦于2004年開設相關專業,兩校碩博士畢業生爲油氣石化産業提供了穩定的高端勞動力和研發人才。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貿工部科技研究局還分別在裕廊化工島上設立了化學加工科技中心和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爲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和研發平台。
此外,新加坡還十分重視職業教育對産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深化職業教育與油氣石化産業的合作。具體措施包括根據産業發展需求,征求相關企業建議,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通過安排學員在企業實習、職業學校與企業合辦研發中心、由政府資助在企業內部設立培訓中心,甚至由政府部門牽頭設立培訓中心等各種模式,爲企業培養其所需的技術人才;開展“教學工廠”等辦學模式,即在職業院校教學環境內融入企業環境,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師生通過跨學科與多元技術相互配合,攜手爲企業開發項目所面臨的成本、質量及性能等要求尋求解決方案,真正做到産學研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