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幾座組屋安置了噪音監測器來減噪。(海峽時報)
幾個月前校花寫了一篇文章說遇到好鄰居是幾世修來的福氣,因爲天天看報紙天天上網,都少不了鄰居糾紛的事件。
令人感慨現代社會的男男女女除了要忙著賺錢生活交稅,養家養政府,還得應對各種各樣的瑣碎事兒,女人(嗯哼!特別是校花級別的美人兒)更是得多操一份年華似水的心情,這可不是一般姐妹們能理解的呢!
這兩天紅螞蟻寫的新聞讓人看到新加坡人作爲鄰居的種種矛盾,遇到鄰居有可疑的事情,竟然有幫與不幫、求救與不求救的兩難問題,其中還牽涉有沒有“亂報案”,真是令人費解啊。
難道做一個愛管閑事的好人就那麽令警察叔叔討厭麽?
嗯,扯遠了,校花今兒要說的是,鄰居問題可大可小,在新加坡這種彈丸之地,人口越來越複雜,“幾十年”甚至“看著你出殡”的老鄰居,幾乎已是傳說。
每隔幾年就有新鄰居已是常態。上面那種過問不過問的事情也因爲陌生而猶豫呀,連校花那麽善解人意的好鄰居有時也不知所措呢,可見形勢複雜之一斑呀。
前幾天,新聞說有個什麽好心人協會之類的團體在幾個組屋安置了噪音監測器,希望引起鄰裏居民的關注和警惕,避免制造噪音,引起其他居民不快。
組屋區底層新安裝的噪音監測器。(海峽時報)
該報道還亮出那個什麽社區調解中心的數據說明,過去三年來,鄰居之間吵架的第一導因就是:噪音!好在80%最後都解決了。這還不止,建屋局也說,過去三年,光是這個鄰居投訴那個鄰居“吵死人”的案子,就有……聽好哦……8300起。把校花都嚇出小皺紋啊~
校花還偶然發現,連總理夫人何晶都發面簿肯定這點,或許政府掌握數據了解新加坡鄰裏之間的噪音問題真的嚴重,才會有這一措施的吧。何晶在帖文中寫道:
一米外的音量如果連著一小時持續高于吸塵機的噪音,就會影響到人們的健康與精神狀態。而新加坡公共區域的城市噪音,一整天都近于那個音量。
依校花看,組屋區最大的噪音問題來自靠近馬路和工地。
工地忍耐個幾年就過去了,馬路如果不是幹道,一般也不至于車水馬龍。如果政府能盡可能改善公共設施降低噪音當然好咯,不過看記者訪問的例子,顯然鄰居之間造成的噪音還更令人關注。
新加坡組屋和組屋之間的距離。(海峽時報)
鄰居之間如果有持續的噪音投訴,其實問題可大可小。顯然彼此關系已經不睦,才要報警或投訴官方;其次嘛,某一方可能有心理問題,不可控制地發出噪音或忍不住要一直投訴。這種情況很難善了。
校花不曉得公權力該怎麽處理,不過一貫想法是,這該由社區組織發揮力量引導和輔助,如果居民動不動就報警投訴,依校花之見啊,那代表社區人員不在崗位上!呵呵,不是嗎?!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重要。
校花的體會,是組屋環境一般來說持續性的噪音問題不嚴重,希望聰明的精英,不會爲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制造出其他問題就好了,監測噪音如果導致利用組屋底層辦紅白事的居民産生不滿,就不好了。
組屋樓下的馬來族婚宴。(Bungasutra wedding面簿)
組屋底層的紅白事向來代表鄙國多元社會相互包容的精神,本土公民一貫以來相安無事,如果被投訴,可能引發很多不必要的情緒,值得注意呦。
校花也好奇,如果是住家傳來鄰居家的噪音,安裝在組屋底層的監測器能有效偵測嗎?如果因爲噪音而禁止居民的休閑娛樂運動等等,對社區是矯枉過正的吧!
傷腦筋啊,校花不懂的事怎麽越來越多了,好可怕!餵!我知道你們想說什麽,告訴你,校花還沒老,一點都不老OK!是有些人解決問題的方式越來越奇怪OK!
呵呵,既然說到噪音,校花想到很久以來,好像有不少組屋居民的一個經驗,就是聽到天花板傳來彈珠彈跳的聲音,而且總是在晚上!有些居民會跑上去樓上提醒鄰居,太晚了別讓孩子玩彈珠,卻發現樓上鄰居沒有小孩,也沒有人在玩彈珠!很多人不以爲意,沒有深究,現在是不是沒有這種事了?
漫畫:樓上的聲音。(海峽時報)
校花向來和平理性非暴力,不散播謠言,一直不知道那是什麽原因,但是很肯定很多人有這種經驗的呀,是不是?請大家證實一下。校花沒有說恐怖故事呀,現在又不是鬼月(雖然今天是萬聖節)!嗚嗚嗚,冤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