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開埠兩百年來,一方面吸收西方的科學和民主法治,另一方面傳揚東方的倫理和道德觀念,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朝野同倡”儒學,儒家理念成爲國家的“共同價值”,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新加坡人在華人傳統節日撈魚生
1982年開始,新加坡“朝野同倡”儒學
新加坡建國後大力發展經濟,到了20世紀70年代已經建設成爲一個富足的小康社會。西方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漸漸占據了新加坡社會。在新的形勢面前,新加坡總統黃金輝清醒意識到,“我國人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態度和人生觀,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都有了改變,傳統亞洲價值觀裏的道德、義務和社會觀念,在過去曾經支撐並引導我們的人民。現在,這種傳統亞洲價值觀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化、個人主義和以自我爲中心的人生觀。”[9]面對日趨嚴重的西化傾向和社會問題,新加坡政府自然而然將其重心傾斜到恢複、保持和弘揚儒家價值觀及其傳統思想這個主要命題上了,“朝野同倡”儒學的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
1.政府推行儒家倫理課程
新加坡的華僑子弟自幼在家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進入學校後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二年級開設有綜合道德教育課程一一《好公民》,其中包含了許多有關儒家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中學三、四年級是人生觀成長的關鍵時期,新加坡政府決心施行“儒家倫理課程”,以“培養具有崇高品格的人”。
1982年2月3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增設“儒家思想”科目,在中學三、四年級選讀。同年6月,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吳慶瑞博士率團赴美國若幹學術中心會見華裔儒家學者,齊詢推行儒家倫理教育的原則和實施計劃。同年7月至9月,先後有八位海外華裔學者(余英時、杜維明、熊價、唐德剛、許悼雲、吳元黎、伍振慧、陳真愛)應邀到新加坡訪問、演講,對設計實施儒家倫理課程的步驟提出建議。同年7月28日,新加坡“儒家思想倫理委員會”成立。1983年8月,儒家倫理課程“師資訓練”啓動,分中文、英文班。1984年1月,《儒家倫理》教材三年級課本初版刊行,並選定15所中學試教。1985年,《儒家倫理》三、四年級課本正式出版,新加坡全國各中學通用。
《儒家倫理》的核心內容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新加坡給她賦予了新的內涵:“忠”——忠于國家,要有國民意識,即把新加坡看作自己的鄉上而紮根于斯,增強群體意識,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孝”——孝順長輩,尊老敬賢,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仁愛”——有憐憫同情心和友愛精神,尊重關心他人,在處理種族、宗親、勞資及新老兩代之間的關系上,堅持和諧至上的人際關系原則;“禮義”——接人待物不僅要以禮相待,而且要坦誠守信,養成良好的公德心;“廉恥”——秉公守法,清正廉潔,杜絕貪汙受賄和裙帶風。
政府實施儒家倫理教育,社會各界予以關心支持,“朝野同倡”。新加坡《南洋商報》《星洲日報》《聯合早報》《南洋學報》《新社學報》《南大中文學報》等,都參與了報道和專題評論。孔教會、福建會館、廣東會館、瓊州會館、華北同鄉會等社團都參與了儒家倫理教育的“推助活動”。總之,新加坡儒家倫理推廣宣傳活動,已經大大超過課程教育的範圍,變成了一項全社會的“活動”。
2.《共同價值觀白皮書》
新加坡不僅將儒學傳播作爲政府行爲,而且將儒家思想注入國家意識。1991年1月4日,政府正式發表《共同價值觀白皮書》。
新加坡公布的“共同價值觀”是五條:一、國家至上,社會爲先(把社會和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注意培養全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這是新加坡治國的一條主要經驗);二、家庭爲根,社會爲本(新加坡政府認爲,國以民爲本,有國先有家,經常提醒國民對自己的家要負責任。由于新加坡重視家庭的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和訓導,因而家庭比較穩固,爲發展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三、社會關懷,尊重個人(這一條體現對人生意義的關懷和人生價值的肯定。社會重視全民教育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每個人在社會中享有的權利是不容侵犯的,是受到尊重的);四、求同存異,避免沖突(新加坡政府認爲,團結是新加坡珍貴的曆史遺産,要維護團結就必須具備忍讓精神。新加坡人具有寬宏大度、謙讓、遵紀守法、忍讓友愛的美德,這使人們之間的沖突保持在很小的限度之內,即使沖突一旦發生,他們也用協商的辦法解決);五、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新加坡政府認爲,各種宗教都有一套相應的道德倫理觀、美德標准和基本的准則,這包括仁愛、寬恕、謙卑、光明、正義和社會良知。宗教之間必須寬容,宗教與政治之間不可混淆,任何政黨和教派都必須把政治和精神信仰分開,以免妨礙各族和諧共處)。
“五大共同價值”是儒家“八德”(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總結和歸納。“五大共同價值”的核心是儒家的以德治國,基礎是儒家的家庭維系,宗旨是儒家的和睦大同,這可以說是新加坡特色的儒學。
新加坡的華人領導者清醒地意識到:在現代社會,儒家文化與科學相結合,一定會兼備求真與勸善、修身與治國、推動社會與調節社會等雙重功能。推廣儒家倫理,建構共同價值,就會獲得文化道德重建和經濟迅速發展的“雙刃”。所以新加坡《聯合早報》向新加坡政府和國民呼籲:儒家基本價值觀應升華爲國家意識!
3.朝野研討儒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朝野研究與傳播儒學十分活躍。
1983年6月,新加坡東亞析學研究所成立,積極開展學術活動,邀請大陸和海外華裔學者講學,主辦較大規模的國際儒學會議。1985年7月該所主辦了一次國際儒學會議,會議論文都是歐、美、中、韓、日、港、台“一時之選”。1987年,該所主辦了一次以英語爲交流語言的“儒家倫理與工業東亞的現代化國際會議”,會議論文以《三弦集:儒家倫理、工業東亞和韋伯》爲題結集出版。1988年8月,該所又主辦了“儒學發展的問題及前景國際研討會”,彌補了新加坡的儒學發展‘在理論層次上的欠缺”。
1985年8月,新加坡儒學研究會成立,這是配合政府推廣儒家倫理而成立的學術團體,其主要成員爲教授儒家倫理課程的教師。該研究會出版了兩種刊物:一種是通俗性的《儒學與你》,面向華僑大衆和中小學生;一種是學術性的《儒學學報》,面向儒學倫理課程教師和理論界人士。
1994年11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並迅速成爲新加坡乃至東南亞的儒學研究重鎮。該中心邀請國際著名學者(如戴連璋、王健、王赓武、柳存仁、牟锺鑒、杜維明等)來新加坡進行學術交流,還啓動了兩項儒學研究計劃:一項是“早期儒家及相關典籍的電腦化多學科綜合研究”,一項是“儒家思想的潛在動力與現代社會研究”,兩項研究都極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該中心的學者還分赴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的大學演講儒學。1997年6月主辦了“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美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12個國家及地區的210多位儒學專家學者與會,這是儒學國際傳播的一次盛會。
此外,爲了推動全社會的儒學研究,其它一些社團也紛紛成立,如“亞洲研究會”“南洋學會”“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宗親會館”等等。
新加坡原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從政四十余年,一直鍾情儒家倫理價值,成功地在新加坡實踐西方民主法制與東方道德倫理相結合。1994年10月,他被9個國家和地區的團體會員一致推舉爲“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一屆名譽理事長。1999年10月,李光耀被再次推舉爲第二屆名譽理事長,唐裕(新加坡人)被推選爲理事長。這是新加坡朝野‘共倡儒學”在國際上的榮譽與地位。李光耀在第二屆國際儒學聯合會的書面致辭中說:“技術將不斷變化,但人類本性並沒有這樣。將經過種種檢驗的前輩智慧一筆勾銷,等于是從零開始。
儒教重視‘五倫’,即重視統治者與臣民、夫與妻、父與子、兄弟姐妹之間、朋友之間這五種關系。這些關系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性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有效。它們當中體現的核心價值,將有助于培育家庭內部、家庭之間、家庭與政府之間形成良好、和諧的關系,這是一個健康和穩定的社會的基礎。”唐裕在第二屆國際儒學聯合會上發表演講時說:“爲了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人類特別需要有一種偉大的智慧把各國各族聯系起來,指導國際社會擺脫危機,健康發展。我以爲孔子和儒家的仁學可以爲人類提供這樣的智慧,國際政治迫切需要這樣的智慧。
當今儒學已經走向世界,被稱爲‘當代國際儒學’,這是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它正以一種新的理論形態成爲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元……二十一世紀必將是一個儒學更加光輝燦爛的世紀。”
*本文摘錄自《雲夢學刊》2003年第6期,原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儒學國際傳播追蹤》階段性成果之一,作者朱仁夫,湖南臨湘人,湖南理工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儒學發展史、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