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爲新加坡教育制度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務實,很高效;也有人說新加坡的教育是一個十分殘酷的平價素質+精英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被世界公認,其教學質量在亞洲也廣受贊譽。在每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新加坡學生都能取得異常優秀的成績。
PISA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
甚至在最近一次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中獲得第一!在6月份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榮登亞洲大學榜首!
世界排名並列第11名。在最新的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位居世界第24名。
那新加坡的教育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他們又是如何成功把“務實高效、因材施教”用于教育,並激發孩子全部的潛能?
近年來,新加坡一直在朝著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教育體系邁進。其目的是爲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以滿足他們不同的興趣和學習方式。
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內容。爲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教育,以確保學生們在課堂內外全面發展。
中國的教育和新加坡頗有形似之處,都是應試教育下的教育體系,並且和新加坡致力于一樣的目標,爲何新加坡略勝一籌?
01
輔助課程體系
新加坡只上半天的課程,下午的時間隨便同學們自己安排,也可以參加學校的CCA,所謂的CCA也就是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縮寫,也就是“輔助課程”。
是每個新加坡學生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必須參加的課外活動,CCA是新加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類似于中國學校的拓展選修課一樣。會計入考核,和孩子的升學挂鈎。在初中,學校是規定必須參加CCA(課外活 動),而且如果你想進更好的初院,CCA就需要拿到A1的分數,初院的CCA是否參加就沒有硬性規定了。
新加坡教育部規定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參加四大組中的一個活動,加入這些課程輔助的活動的學生,直到畢業爲止都不能更換。
這四大組別是體育活動團體、制服團體、表演藝術團體、協會和學會團體。 每一組別都有各自的教學特色。
體育活動團體:體育活動,就是各類體育比賽項目。體育活動的目的就是鍛煉學生的健康活力、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
制服團體:有男童軍、女童軍、紅十字等。這些人基本上每天活動就是穿制服走隊形之類的,當然還有其它的很多。制服團體活動則通過灌輸學生自立、適應力、自律及服務精神來使他們成爲良好公民。是最難進的團體,也是非常辛苦的團體。
表演藝術團體:表演藝術團體就是各種合唱團、舞蹈隊、華樂團、管樂團、弦樂團、鋼琴、口琴、手搖鈴、舞台劇比比皆是。
協會和學會團體:協會就是一群興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搞搞活動。數學、自然科學、天文學、IT、華文學會等。
新加坡CCA課程活動不僅僅使學生在興趣方面得到長足發展,而且,在集體活動中,學生漸漸學會了什麽是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因此,對于新加坡學生而言,新加坡CCA課程活動最大的教學特色就是使學生增強意志、強健體魄、增長智慧等。
每個學校的CCA負責教師都會將多方面內容融入到精心設計的各項活動當中,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
抛開應試教育下對課程和考試的過分專注,所有活動都強調與社會交流,灌輸核心價值觀,提升孩子的領導才能。
而在中國,雖然也有所謂的輔助課程,可是踐行的都不夠徹底,流于表面,許多學生在國內上學便被語數外等課程包圍,孩子德智體美勞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反而被繁重的學業壓的透不過氣,影響身心健康。
在國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因爲高考壓力太大,患上抑郁症甚至想要自殺的例子!
02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在奉行”精英主義”的新加坡,學校承認學生差異,也尊重差異,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這並不是說要放棄那些程度較差的學生,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進度教學,並努力發掘每個孩子的潛力和特長,讓他們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以英華中學爲例,學生在小學四年級結束時,學校會推薦他們在小學五年級最適合的科目組合。
根據母語(MTL)成績,會分爲普通華文和高級華文課程,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需求。相比之下,國內學校的班級教學,往往會以水平較低學生標准爲參照,安排教學進度。
而南洋女中則爲華文語言方面有特別才能的學生開設了語文特選課程 (CLEP),提供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文學系列講座、文學營、浸濡之旅、文學創作出版以及校本項目。
以加強學生對華文語言和文化的學習與理解。老師會根據學生們的差異,針對性教學。並不會像中國那樣全部一刀切!
03
實施真正的雙語教育。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環境下,提高了新加坡人競爭力,讓不少東南亞國家爭相效仿。可是很多國家卻沒有新加坡這樣的成效。
新加坡教育部規定,英語爲主要教學語言及必修科目,除此之外,學生必須選修其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
新加坡的很多學校同時配備了英語老師和華語老師,並要求說英語的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說英語。說華語的教師則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說華語。
除此之外,學校的教室或教材上,也會發現英語華語“形影不離”。在桌子上貼有“桌子”和“table”的文字,在椅子上貼有“椅子”和“chair”。教室牆面的布置上,也貼有不少圖、英語、華語同步的內容。
每個孩子的名都有英語和華語名,這些英語名、華語名,分別出現在孩子的英語作業和華語作業上,由于出現的次數很多,兩歲多點的孩子就能認識自己的英語名和華語名了。到會寫字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書寫,不用費太多的功夫。
我國的雙語教育前進的腳步卻一直都較爲緩慢,死記硬背式的學習,孩子學的痛苦,還沒有效果。
不會寫英語文章,就算筆試成績很好,一開口就成了啞巴,但是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就在說英語,像我們說普通話一樣流利,口語表達這一塊就已經完全輸給了新加坡。
雖然出現衆多打著“雙語學校” “雙語實驗學校 ”以及 “ 國際雙語學校 ” 旗號的民辦學校,但規範性較差,質量也參差不齊。
新加坡雙語教育不僅僅是把語言當做一門考試或一種工具,而是一個認識世界的窗口,一種思維模式。
確實,不可避免的,新加坡有著應試教育下的升學體系,但卻能正確看待差異,使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能夠去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
通過開展相應的課程和不斷完善評價體系,使新加坡教育在亞洲甚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