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紹峰當爸爸後,首次談到自己的兒子,他說,他從小到大就喜歡騎機車。
有一次,當他戴好頭盔准備出發的時候,看到幾個月大的兒子手舞足蹈地小,老婆問他以後要不要讓兒子也學機車。
馮紹峰下意識地拒絕了,他當時是一種父親保護兒子的本能心理。
可是事後馮紹峰在反思自己,不該替兒子做主,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兒子。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我們已爲人父母以後,漸漸地懂得父母的愛。
怕孩子吃苦受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替孩子做主。
然而,孩子真的需要這份沉甸甸的愛嗎?馮紹峰的自省,也提醒了更多的家長,教育孩子,需要了解的幾個真理。
1. 孩子0-6歲,是教育的關鍵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提出,孩子成長分四個台階,其中六歲之前就占兩個。
分別是0-3歲情感期,3-6歲性格形成期,12歲的青春期,以及16歲的叛逆期。
由此可見,六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影響到人的一生。
0-3歲的孩子生活中不能獨立,需要父母幫助他學會穿衣服,自己吃飯、自主大小便。
當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依賴以後,也就意味著他開始慢慢信任這個世界。
三歲以後的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家長要開始給他立規矩,盡早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要在孩子六歲之前對他說不,首先是建立是非觀,讓他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這種認知的形成越早越好。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六歲,有一次,他們興奮地跑回家裏,帶來一個滑板車,說是在樓下撿的。
他們一臉期待地以爲我會表揚他們,我一看那麽嶄新的東西,就知道怎麽回事了。
我要求他們立刻還回去,別人的東西再好也不能要,否則那就是偷,會被抓起來的。
姐弟倆只好把滑板車送回去,從那以後,他們再也不敢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
其次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要觀察孩子對什麽感興趣,更擅長哪門科目。
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以鼓勵代替打壓式教育。
女兒的同學就活在一個非常嚴厲的家庭,他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有一次題目比較難,他考了98分。
回家以後,他被罰面壁思過一個小時,然後抄試卷三遍,抄到晚上十二點才可以睡覺。
他的媽媽一遍遍地問他,爲什麽別人可以考滿分,你卻不可以?爲什麽你會退步?
家長的這種打壓教育,只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最後破罐子破摔。
2. 孩子12歲以後,讓他自己做決定
在父母眼裏,孩子無論多少歲,都還是個孩子。
蒙台梭利的教育觀,提出對孩子應給予愛和自由,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幫助。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出過這個概念,教育孩子應該給他自由,不要替他做主。
有一次,她朋友家孩子跳樓了,朋友找到李教授哭訴,兒子那麽優秀,沒有理由尋短見。
當李教授看完孩子的遺書後,終于知道他自殺的原因,他說生活就像被關在籠子裏的鳥一樣。
哪怕物質生活再好,總有一雙眼睛盯著他,替他決定學鋼琴,選擇好的專業,好的大學,給他安排好未來的路。
卻不知道他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當家長給不了他自由的時候,這份愛就是自私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出一道選擇題,讓孩子自己選擇,當然,選擇錯了後果也是自己承擔。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跌跌撞撞的,哪有什麽一帆風順,在磨難中成長,性格才會變得堅毅勇敢。
你看馮紹峰出道多年,眼睜睜看著同學們一個個走紅,他不溫不火一度想退出演藝圈。
後來,他抓住了機遇,終于紅了,也是源于父母沒有過多的幹涉,以及自己有主見,不斷地努力和堅持。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盡量讓12歲以後的孩子自己做決定,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培養他獨立思考、獨自做決定的能力。
3. 青春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孩子到了16歲以後,正式進入青春叛逆期,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做出改變。
命令式改成商量口吻
孩子長大了,家長對孩子的說話口吻要變成商量式,從“你必須”改成“你覺得呢”。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爲之承擔後果,比如,他熬夜追劇,第二天上學可能會遲到。
家長強制性要求他不看,不如讓他自己選擇,看就要做好遲到的准備。
孩子大了不由娘,我們能做的是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條件,孩子能不能上道就看他自己。
態度要像對同事一樣
有個女孩到了青春期,她的媽媽怕她自己洗不幹淨澡,還要幫她洗澡,她不願意,然後媽媽就沖她吼,導致女孩周末不願回家。
孩子大了以後,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態度,把孩子當同事或朋友一樣相處,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對話。
當孩子受到了平等的尊重,自然也會對你客客氣氣。
好的親子關系,應該像同事、朋友一樣,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給予一定的個人空間。
讓孩子參與家中大事
每個家庭都會有大事,比如買房、老人生病、家長工作變動等,孩子是家庭成員,自然有權利知道,並且可以讓他參與決定。
孩子知道以後,心理上或行動上可以分擔一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這樣一來,孩子在學業上的煩惱、心態上的變化,以及成長的煩惱,也會願意和父母說。
親子關系講究的是一個互動性,有互動、有參與、有商有量,這才是良好的親子教育關系。
通過孩子的表現,認清自己教育的缺點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有些孩子欺軟怕硬,有些孩子外面慫家裏橫。
孩子是一面鏡子,他的表現折射出家長平時教育的問題。
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不懂得尊重人,家長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和孩子說話時,也不太尊重他。
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的教育沖突,都一定是雙方的共同結果。
了解孩子最好的朋友性格和家庭背景
孩子的朋友圈對他的影響很大,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就是說,你交什麽樣的朋友,你就是什麽樣的人。
孩子的好朋友對他來說,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比如孩子好朋友會撒謊、有暴力傾向,那麽你的孩子也容易耳濡目染産生不良後果。
作爲家長,就要善于觀察孩子好朋友的性格和家庭背景,一旦發現孩子交到了壞朋友,家長要旁敲側擊,引導孩子遠離壞朋友。
關心孩子的愛好,欣賞孩子的優點
孩子喜歡玩遊戲,家長又急又氣,其實大可不必。家長要了解孩子爲什麽喜歡玩遊戲?
孩子的生活太單一,就會把遊戲當作一種樂趣,家長與其阻止,不如和他一起玩遊戲,找共同話題,再提醒他注意分寸感。
建議在寒暑假帶孩子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知道好好讀書才有出路。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很沮喪,家長不能強迫他學習,而是要欣賞他別的優點,比如他講義氣,爲人厚道等。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一個孩子是垃圾,分析孩子擅長做的事情,盡可能引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
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抓住孩子成長的四個台階,一步一步地陪孩子走向成人,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