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爲何沒有“城市病”?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更是享譽全球的“花園城市”。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7615人/平方公裏的人口密度並沒有使這一城邦國家出現“城市病”,相反,科學的城市規劃、井然有序的交通以及綠色的城市生態環境是這裏的重要標志。其成功的城市治理經驗也爲世界各國所借鑒。
1
“防患于未然”的城市規劃
從新加坡的城市建設曆程來看,憂患意識一直貫穿始終。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城市發展規劃的編制。早在其規劃初期就聘請聯合國專家,曆時四年高起點、高質量地編制整個新加坡範圍概念性的未來30—50年城市空間布局、交通網絡、産業發展等規劃。
新加坡2050年規劃設計
僅有700多平方公裏的新加坡城市規劃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優化,使有限的土地盡量滿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經濟增長與城市發展的平衡,提供一個優質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爲此,新加坡確定了以中心區爲主體的星座結構,組團發展的空間布局以及綠色、山水系統和保護名勝古迹等的城市規劃。並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結構將全新加坡劃爲55個小區進行建設,組團和小區中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使得就業、交通、休閑、居住等功能充分滿足居民需要。
作爲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網點的規劃是新加坡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重點著墨處。新加坡商業網點共分5級,除中央商務區外,還有區域中心,距離市中心13公裏,共規劃4個;再有小型中心距離市中心6公裏,共規劃5個;此外還有邊緣中心,距離市中心2.5公裏,共規劃6個;以及鄰裏中心,分布于各住宅區內。五級商業中心都有明確的功能和要求,對網點的選址、布局、規模具體到賣何類商品均有細則規定,而且新增商業設施不能影響已有商業設施的經營。使城市商業網絡有序發展,也節約了土地資源。
除了商業網點,大型住宅區的設計依照“城市規劃——總體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的步驟進行。對此,相關專家認爲,一方面,城市規劃指引了大型住宅區的開發方向;另一方面,大型住宅區的開發也推動了城市規劃的發展。在組團環境設計中,新加坡強調合理分布組團內的配套設施,充分考量機動車和行人的進出口;設計中充分考慮自然與人文的景觀軸線,建築與空間並重。
2
交通管制與公交系統
對于大型城市而言,交通問題無疑是“城市病”中最爲普遍的一種,但在新加坡這一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的國家堵車現象卻鮮有出現,這歸功于其獨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及較爲發達的公共運輸系統。
新加坡的交通管理在世界領先
據了解,新加坡有兩項很獨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擁車證制度。二是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這兩項制度一個從控制汽車數量入手,另一個從限制汽車的通行入手,把新加坡的交通流量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
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孫奇志博士介紹,新加坡的擁車證制度始于1990年。這項制度規定只有具有擁車證的人才有資格購買汽車,而擁車證的數量由政府控制。交通部門根據每年淘汰車輛的數量和道路建設情況,確定每年新發放的擁車證數量。每個月拿出一定數量的擁車證,分兩次供購車者投標。一個擁車證可以在6個月之內注冊一輛新車;從注冊日期開始有效期爲10年。當擁車證滿10年之後,車主如果要繼續使用原來的汽車,必須根據最近3個月擁車證的平均價格另外購買5年或10年期限的擁車證。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還通過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來解決繁華路段的交通擁堵問題。新加坡在鬧市區劃出了限制區,規定除公交車外的其他車輛進入限制區,都必須付費通行。
除交通管理措施外,公共運輸的發展也是對其城市整體交通順暢運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了解,新加坡公共運輸由城市捷運系統(即地鐵)、輕軌系統、公共汽車系統組成,以地鐵爲主,其他客運方式爲輔,各種交通方式之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城市捷運系統是新加坡公共運輸系統的主幹,現運營線路總長130公裏基本覆蓋全國主要地區,日均客運量140萬人次。承擔了連接主要地區間頻繁交通幹線上的大部分客流,確保了新加坡整個交通系統的效率和穩定。此外,據了解新加坡的地鐵網絡將延長至278公裏。這意味著每百萬人口鐵路網絡覆蓋面將擴大至51公裏,超越香港和東京。
城市輕軌系統是城市捷運的補充和拓展,現有運營線路29公裏,43個站點,主要用于連接捷運站與主要居住區和商業區,從每個輕軌車站到附近的公寓最大步行距離不超過400米,大大降低了出行者的總體交通時間。
公共汽車系統則是承擔區域內部和相鄰區域間的近距離交通,居民乘坐公共汽車均采用公共運輸卡自動計費,同時該卡也可用于地鐵和輕軌交通,提高了運行效率。並且從2009年開始,車資開始按照乘客所乘坐的巴士和地鐵車程距離來計算,無論中途有否轉車,最終所需支付的車資以整個車程距離來收費,讓乘客“一票到底”。另外,即使是在繁忙時段,新加坡巴士也能做到10分鍾一趟。
3
“花園城市”的綠色建設
作爲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的城市環境也爲人們津津樂道。早在1965年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就確立了建設“花園城市”的規劃目標,並設立了未來40—50年的發展規劃。在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並要求見縫插綠,大力發展城市空間立體綠化,不斷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
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建設
新加坡政府雖然每10年修編一次城市建設規劃,但始終堅持實踐“花園城市”的理論。據資料顯示,新加坡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綠化淨化新加坡,大力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爲市民提供開放空間;70年代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加強環境綠化中彩色植物的應用,強調特殊空間(燈柱、人行過街天橋、擋土牆等)的綠化,綠地中增加休閑娛樂設施,對新開發的區域植樹造林,進行停車場綠化;80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增設專門的休閑設施,制訂長期的戰略規劃,實現機械化操作和計算機化管理,引進更多色彩鮮豔、香氣濃郁的植物種類;90年代提出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發展更多各種各樣的主題公園,引入刺激性強的娛樂設施,建設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加強人行道的遮陰樹的種植,減少維護費用,增加機械化操作。
進入21世紀,面向未來,又提出對城區公園幹道、森林區的林間道路、海岸線的海岸公路、郊區的鄉間公路、主要出入口的迎送公路等5種主題街道,進行城市空間立體綠化景觀設計。近年新加坡政府還發起一次新規劃活動,主張建造更高的樓宇,即向上發展,而不是橫向發展,以便保護曆史建築物、叢林區和紅樹沼澤地等。同時采取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發展陽台綠化和屋頂花園,如向在高樓建造花園的發展商頒發“城市花園獎”,放寬對陽台空間的限制,使屋主可以創造“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
根據總體規劃,新加坡將大約3000公頃的樹林、候鳥棲息地和沼澤地規劃爲自然保護區,同時建設了一大批公園和綠地。據統計,新加坡的公園數達340個;在每個集鎮區,都規劃有面積10公頃的公園;在居民區,每隔500米就會有一個公園。現今新加坡綠化面積占到國土的45%,綠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逐漸成爲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