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人人都知道地産富商李嘉誠;而在新加坡,與李嘉誠有同等影響力的地産商就是黃廷方。這位童年時期就告別了故鄉莆田,告別了江口的祖母,踏上異國他鄉的木帆船。從一家醬油廠和雜貨鋪到締造新加坡的首富(注:2019年之前,黃氏家族多年蟬聯新加坡首富位置)。斯人已逝,但那些流傳的故事還在。
每一個早晨,莆田三江口不知送走了多少胸懷發家致富夢想的鄉民,每一片風帆就是向往,就是希望。
從下南洋“賣醬油”到“賣房子”
黃廷方
黃氏家族第一代叫黃廷方,他“下南洋”賣醬油,開雜貨鋪,在新加坡創設了遠東機構,開始大展宏圖,成了新加坡首富,開創家族先河,光宗耀祖。
1929年春天,一個叫黃鴻發的莆田江口鎮人,他的長子黃廷方出生了,一個商界巨子啓動起低調而又豪邁的生命旅程。
在度過懵懂的童年歲月後,黃廷方也告別了江口石庭,告別了年邁的祖母,跟隨著族親踏上了三江口啓航的木帆船。
遠渡重洋,6歲隨其父到新加坡,他們先是開了一家醬油廠和雜貨店,專門售賣幹貨、腌制品和莆田特産。
黃廷芳20多歲時第一次創業失敗了。隨後,重返醬油加工行業,積累了一點本錢後,改行進入房地産業。他的第一個項目,是在新加坡華登嶺建了72間排屋和半獨立洋房。因精准的眼光,他賺到第一桶金。
坊間的一個說法是,黃此前當過的士司機,他動員了500名的士司機合資,才買下那塊地。
黃廷芳了解物以稀爲貴的道理,在外人看來,黃廷芳迷戀土地。他經常在半夜拿著手電筒,獨自一人,在買到的地皮上散步。事無巨細,勤勤懇懇。
上世紀70年代,黃廷芳遭遇了第一次危機。新加坡政府采取一連串的行動,以抑制當時已經過熱的房地産市場,地産業由此陷入低迷。“不要在房産市場蓬勃時才進場,市場疲弱時就退場。”他稱自己要做一名“全天候創業家”。
70年代中期,香港經濟在經曆了一輪快速發展後隨勢進入了低潮,地産業也由此深受涉及,一度陷入低迷。然而黃廷方卻在此間作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重大投資決策,以巨資購入香港尖東的六塊土地,頗使業內人士大跌眼鏡。黃廷方的“快半拍”投資戰略在此次投資中大展聲威。
黃廷方相繼以其大手筆完成了一連串的地産投資,取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業績。隨後,黃廷方相繼在深圳、上海、廈門、福州等地購置了大批土地,大興土木,並正在進一步向縱深擴展中。
《新加坡的領袖》一書還援引黃廷方一名員工的話稱:“黃廷方工作不言休,他只有一項興趣,就是賺錢,但他並不貪婪,只是這剛好是一項令他樂在其中的遊戲。”
子承父業,誰說富不過三代?
2010年,黃廷方去世,享壽81歲。黃廷方有兩個兒子,6個女兒。長子黃志祥主要在香港活動,掌管香港房地産上市公司信和置業,小兒子黃志達則留在新加坡,協助處理遠東機構的業務。
黃廷方生前極爲低調,幾乎不接受媒體采訪,也不希望企業上市。外界對這位富豪家族企業掌門人的風格始終感到好奇。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黃廷芳就逐漸給兒子們更多的決策權,開始了交班大計,此後就淡出公衆視野。雖然甚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但黃廷方在多年前出席活動時,言談風趣幽默,分析見解更是一針見血,讓人印象深刻。
黃家是個傳統的華人家庭,子承父業看起來理所應當。
總的來說,在商場發展數十年之後,黃志祥擁有以遠見和洞察力來引領企業穩健發展的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他明察善斷順應大勢,他靠遠見打開機會之門,成爲一個商海觀潮的高手。
而黃志達受過美國教育,他接手遠東機構後,非常注重房屋設計感,連著拿了幾個房屋設計獎。
跟父親黃廷芳時代相比,黃氏兄弟執掌遠東機構後,多元化的趨勢更爲明顯,業務涉及住宅、酒店、零售、商業、工業以及食品與飲料行業等,據遠東機構內部高層講,他們“通過多元化的策略,來緩沖其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受到的沖擊。
忠孝傳家的文化傳統,是莆田人行走天下的文化自信,也是莆田人獲取成功的精神密鑰。正是憑著不一樣的文化傳承,莆田人打造的家族企業總是能在曆史風雲中進而發展,並沒有應驗那句“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謹小慎微,節儉簡樸的優良家風
新加坡某一普通的樓房,住著一個慈祥的老人,在這麽一個老社區中簡單的二層小洋房,他一往就是三十多年,簡樸的讓人難以置信。他深居簡出,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人們更是沒有看見過他出入過豪華的酒樓飯店。住在周圍的居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老人就是黃廷方,黃廷方家族已經好多年坐在新加坡首富的位置上。
這個貨真價實的超級富豪,卻過著節儉、簡樸的生活,從來不鋪張浪費。
但是黃廷方先生一生樂于做慈善,但他一生都在做好事、做善事,但從來不肯讓媒體報道、采訪。
黃廷芳曾經的私人秘書陳寶蓮曾對媒體說,黃廷芳生前工作非常勤奮,經常一天工作12到18個小時,他的這種風格也遍布家族企業中。“他要求員工盡心盡力做事,他最常說的就是能者多勞。”
黃廷方也是一個注意財政消息和時局變化的人,盡管他文憑不高,讀書閱報卻成了他一生的良好習慣,長期以來形成良好習慣,才有一個思緒精明、思考清醒、決策果斷的頭腦。他總會在混亂、複雜的時局變化中,尋找出隱藏在其中的商機,並把轉瞬即逝的商機緊緊地抓住在自己的手上,轉換成豐厚的財富。
黃廷方在《新加坡的領袖》一書中這樣表述他的觀點:“我是一個普通人,常工作至深夜,也常在工作後,在街頭吃兩新元(約合10元人民幣)的江口鹵面。如果我的照片見諸報端,人們就知道我是誰。知道我有錢,有人就可能綁架我……如果我被人綁架,被殺害,我的公司就會垮掉,那我的家人該怎麽辦?我有我的顧慮。”
黃廷芳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綁架盛行,人人自危,更別說有錢人。這段似乎有些土裏土氣的話語體現了黃廷方做人做事的精神境界,他喜歡江口鹵面,因爲是一生難以割舍的鄉愁。
2004年9月,著名僑鄉江口迎來了一個久別的故人,黃廷方先生在闊別六十年故鄉之後,終于回到他魂牽夢繞的搖籃地。年逾古稀,鬓毛衰白,黃廷方和他的家人們沉浸在濃濃的鄉音中,故鄉變了,莆田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微笑地細看著莆田的山川風物,他熟悉的千年古鎮涵江,他陌生的千年古城莆田,還有他耳熟能詳的湄洲灣、湄洲島、媽祖祖廟……
許多年前,誰也不知道這個來自莆田的賣醬油小夥子,如何以人生如戲的劇本唱出莆商的豪情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