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常住人口540萬,但面積卻只有區區725平方公裏,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裏7804人,土地極其貧乏。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別是每平方公裏1323人和3630人,即使印象中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6777人)也低于新加坡,而且新加坡作爲一個獨立的國家還需要分配大量土地給國防和自然保護區。土地必然成爲了這個國家最稀缺的資源,沒有之一。
盡管如此,新加坡的房價相比北京上海並不貴,更是遠低于香港,而且近些年來房價一直非常平穩,這些跟新加坡政府近幾年推出的房地産政策有很大關系,讓我們來聊一聊這些年新加坡房地産到底發生了什麽。
最近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張勇超越了遠東集團的老板成爲了新加坡新首富,新加坡民間也紛紛議論,其中熱點有兩個,第一是首富是個新移民,第二就是首富居然不是個搞房地産的。
跟很多亞洲國家一樣,新加坡富商的財富積累很大程度是靠房地産升值,如果看新加坡股市主要指數海峽時報指數裏三十家公司也大都是跟房地産沾邊的。但政府近年來通過各種輿論已經很明確的表明了心迹:這不是我們想要的。
圖片:李顯龍總理和他的C代碼 (非傳聞中的C++)
上世紀亞洲四小龍崛起的時候,香港主要靠金融和房地産,而新加坡政府羨慕的對象卻是韓國和台灣,因爲他們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政府一直盼望新加坡也有自己的三星和台積電。
李光耀甚至這樣評價李嘉誠:“毫無疑問,李嘉誠是富可敵國的亞洲超人,但是我們卻不能從他的手下看到一個世界級的品牌,他的巨大財富來源于他壟斷了房地産和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他對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而且新加坡也有過自己的小輝煌,海峽時報指數中也曾經出現了創新科技和特許半導體這樣的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但政府的力量在市場面前也顯得比較渺小,創新科技之後一蹶不振,特許半導體也長期虧損被迫賣給了中東土豪…
但政府從來沒有放棄過科技和工業,不僅如此,政府政策越來越偏向于高增值高科技産業,而對房地産非常不友好。不可否認房地産業一樣爲經濟作出了貢獻,但如果房地産過度發達,往往代價是其他産業的衰退。原因也非常淺顯:
過高的房地産的租金將會讓實體企業成本過高,影響産出。
房地産商的利潤過高將把本該去搞科技的人才吸引過來,從人才配置上造成了擠出效應。
如果房地産利潤過高,會導致社會認知改變,讓大衆覺得努力搞實業不值得,還不如炒房。但事實上炒房本身並不創造社會財富。
房價過高也有很多負面的社會效應,特別是社會財富差距過大,年輕人債務過高而失去動力。
高房價也是最好的避孕藥,讓社會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劇。
即使不否認房地産業也有一定創新,但房地産商肯定不是好的創新者。
圖片:新加坡大量新建組屋滿足居住需求並抑制房價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10年歐債危機後,一度萎靡的房地産開始複蘇,包括住宅,辦公樓,工業廠房的房價和租金一路往上。政府意識到過高的租金將殺死制造業,並果斷出手,數招並用,有效抑制了房價。這些措施包括了:
增加土地供應,包括加快了組屋推出的速度,增加私有住宅土地供應,新開辟了包括樟宜商業園區,實裏達工業區在內的大量商業和工業用地。
推出購買第二套住宅的額外印花稅。如果在三年內賣出,還要支付賣家印花稅,從而讓投機者失去了炒房空間,讓房子到有真正自住需求的人的手中。
縮緊了銀行貸款。
推出外國人買房的額外印花稅(這招跟香港學的,而且一摸一樣)。
但政府措施不包括禁售和限價,而且政策不回溯,就是新政策推出前買的房子並不受新政策的制約,這也讓政府在調控房價的同時保證了政府信用和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
圖片:新加坡私人住宅價格指數:從2012年到今天漲幅爲0!!!
而另一方面政府對科技産業的扶持也不斷增加。除了一貫嚴格的知識産權的保護,政府還對于科技企業前期免稅,並給予經濟扶持,買設備招員工申請專利都能得到政府補助,甚至還給一些創業公司免費使用辦公室,即使是移民政策也明顯向高科技行業傾斜。爲了增強勞動隊伍的質量,政府也不遺余力的加強對教育機構的扶持,並用大量財政補貼勞動隊伍的培訓和再培訓。
可喜的是這些政策也開始收到效果,新加坡在各種世界創新榜上默默的上升到前十,包括世界知識産權組織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八,波士頓咨詢集團發表的世界創新指數排名第一。新加坡也吸引了衆多的外國高科技公司的投資,包括戴森,勞斯萊斯等企業紛紛把新加坡作爲主要研發生産基地。
圖片:勞斯萊斯在實裏達工業區的廠房
圖片:南洋理工大學校園中在測試中的無人駕駛巴士
2018年,新加坡工業産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到了22%。讓科技人振奮的是本土的科技設備制造商創業集團闖進了海峽時報指數。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的預言,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政府的重心必然是科技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