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明星企業”、擁有整三十年曆史的凱發集團,近幾個月深陷債務危機,隨時面臨清盤倒閉的風險。
圖源:凱發官網
對于它的未來,新加坡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衆都密切關注。昨天(8月27日),凱發宣布與阿聯公用事業集團Utico簽訂重組協議,Utico將持有凱發集團88%的股份,並承諾將盡快讓所有項目趕上進度,爲公司爭取新項目。
“凱發危機”似乎已悄然過去,但爲什麽凱發對新加坡社會的影響如此廣泛?
凱發,新加坡的“國民企業”
凱發集團所經營的水、電産業是新加坡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我們每天用的水和電都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淡水資源十分匮乏的國家,對外國的淡水供應依賴性很強,需要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大量淡水。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目前僅存的供水合同,也將在2061年到期,到時如果沒有新的合同簽訂,新加坡供水得全憑自給自足。
就算是這樣,從去年開始,馬來西亞新上台的總理馬哈迪,還不止一次表示要和新加坡好好探討一下供水協議,因爲他覺得現在的協議相當“荒謬”。
爲了避免一直受制于人,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在生前提出了“水計劃”,希望通過努力和技術的發展,使新加坡實現淡水資源自給自足的新面貌,徹底擺脫依賴外國的困境。
新加坡要實現在淡水資源上自給自足,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是在島內建造了多個蓄水池,囤積天然雨水;第二是新生水;第三是應用科技進行海水淡化;第四則是隧道集水。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希望到2060年,新生水能滿足全島55%的水供給,海水淡化滿足30%,圖源:公用事業局官網
凱發集團旗下共有5家企業,其中大泉水電廠,是專門從事海水淡化的産業。它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水淡化廠,也是凱發最大的一項資産,帳面價值大約是13億新幣。
大泉水廠每日淡水供應量(海水處理能力)爲7000萬加侖,約占全新加坡淡化海水與新生水供應能力的30%,圖源:凱發官網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曾在2011年同大泉水電廠簽訂了25年的購水協議,協議規定大泉水電廠每天要爲新加坡提供7000萬加侖的淡化水。
新加坡政府在2011年表示,要在2061年前做到水源自給自足。而去年2月,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又表示這個進程得提前到2050年!
因此,凱發的存在是政府“水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凱發,從輝煌到“隕落”
凱發的産業並不局限在新加坡,在中國、印度、中東和非洲地區都占有市場份額。
凱發不僅擁有新加坡最大的海水淡化廠,連中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廠也是凱發的。
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廠奠基儀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天津市市長戴相龍(左下圖)、凱發CEO林愛蓮(右下圖)都有出席。一期工程日産10萬噸淡水,二期工程5萬噸。圖片來源:中國水網
阿爾及利亞興建的全球最大海水反滲透廠房,仍然是凱發的。
這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運用薄膜科技的海水淡化廠項目,位于阿爾及利亞Magtaa地區,圖片來源: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
2001年,凱發成爲新加坡首個上市的水淨化公司,輝煌時期,公司市值近21億新幣。
在2009年,新加坡能源管理局推出了液化天然氣(LNG)既定合約計劃,鼓勵發電廠采用液化天然氣。各大發電廠可以根據商業決策,自行決定是否參與這項計劃。
液化天然氣廠示意圖,圖片來源:Singapore LNG Corporation Pte Ltd (SLNG)
凱發當時沒有加入這項計劃,也沒有與當局簽訂既定合約,卻在3年後決定加入電力市場。然而當時那些與能源局早已簽訂合約的公司,在這時已經建造完成了更大的發電廠,提高了電力産能。
在産能提高的情況下,新加坡電力批發價格之後屢次下滑。
新加坡電價從2012年起基本處于回落狀態,數據來源:CEIC
大泉水電廠受到價格降低的沖擊,出現持續虧損的狀況,導致集團一個季度就虧損超過2000萬新幣,陷入財務困境中。
凱發總裁林愛蓮(右一)和印尼SM財團的人會面商討注資事宜,圖源:The Edge Markets
爲避免債權人申請把公司清盤,債務纏身的凱發開始尋求新的投資者注入資金救急。
去年5月,凱發股票停牌,公司進入法院監督的債務與業務重組程序,在司法監督下進行債務和業務重組,並在當年6月取得一份爲期6個月的債務暫停令。
凱發曾在去年10月得到了印度尼西亞財團SM投資達成了債務重組協議,但最後,SM投資得知凱發的營運資金大幅增加,和重組協議的條件不符,合作就此談崩。
SM投資由印尼最大的企業Salim Group 和印尼石油氣集團Medco Group組成
2019年3月初,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因大泉水電廠無法履行合約義務,向其發出違約通知,要求其在一個月期限內處理完違約問題。一旦水電廠無法在違約期限內解決所有違約問題,當局將終止購水協議,准備以0元收購大泉海水淡化廠,取得控制權。
大泉水電廠之所以收購價爲“0“,是因爲它的營收只足以涵蓋變動成本,無法涵蓋固定成本,圖源:凱發官網
一些商戶也記得2000年代初淡馬錫曾投資凱發。事實卻是,當時新加坡政府有項扶持本地有潛力行業的公司的計劃,包括開發水資源技術,淡馬錫因此牽涉其中。不過早在2006年之前,淡馬錫已退出這項投資。
淡馬錫控股是新加坡一家“國字號”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對其擁有100%的股權,圖片來源:KINIBIZ
新加坡政府早已明確表態,政府沒有義務用納稅人的錢去解救一家因商業決策失誤而陷入債務危機中的企業,經營者要對自己的商業決策負責。
在沒有人接手的情況下,2019年5月18日,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發表文告,爲保障新加坡的水供安全,即日起將接管大泉海水淡化廠,凱發被迫“割肉”。然而,政府雖會接管大泉水廠,但不會承擔水廠之前的債務,一切還要凱發自己解決。
凱發危機帶來的影響
凱發是新加坡近年來第一個發行給個人投資者(也就是俗稱的散戶)的違約債券發行企業,早在今年4月就欠下了3萬4000名散戶投資者高達9億新幣的債務。
個人投資者在蒙受損失後集會,向凱發要求賠償,圖片來源:Facebook/Tan Kin Lian
凱發的商業危機爆發後,新加坡金管局曾經進行過調查。但調查結果顯示凱發在發行債券時並沒有出現誘導投資者等不當行爲,沒有涉及金融體系的違約。因此,個人投資者很難就此獲得賠償。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産案,新加坡金管局曾經對DBS、UOB、OCBC等銀行機構處以罰款,因其涉嫌誘導投資者購買雷曼兄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來源:Onestopbrokers
對于國家而言,凱發危機只是局部反應,不是連鎖反應,並沒有其他同行企業或相關企業因爲凱發的原因一起陷入到危機中。
況且,海水淡化也只是新加坡未來水源供應的四部分之一,凱發也未壟斷新加坡整個海水淡化領域。凱發只是新加坡衆多海水淡化公司中的其中之一家,雖占30%的份額,但影響不算難以承受。
海水淡化只是新加坡“四大水喉”的其中之一
大泉水電廠易主後,該有的淡水生産繼續,並不會對新加坡的水行業産生嚴重沖擊。對于國家而言,影響“微乎其微”。
凱發危機對個人投資者的啓示
對此,新加坡眼采訪了一位新加坡金融業人士詢問意見。他在訪談中表示,散戶在認購債券時,不要只看到明星企業的光環,更要認清其財務狀況,再做投資決定。
圖片來源:blogspot/[email protected]の投資筆記本
明星企業雖然在公衆知名度曝光度比較高,但是“明星”光環並不能證明其財務狀況良好。就像凱發一樣,雖然凱發之前的財務狀況沒有問題,但是當它決定轉向發電領域時,風險就來了。
投資失誤很正常,投資經常伴隨著風險。凱發的衆多散戶在購買債券之初,似乎沒有全面分析過凱發爲什麽發行債券,以及凱發籌資的用途是什麽,就貿然進入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市場。
圖片來源:職得日本
在凱發個人投資者集會上,不乏有要求政府“救凱發”者或至少給予他們全額賠償。
圖片來源:SGSME.SG
然而對于政府而言,允許集會,可能只是給予“受害者”一個發泄和自由發聲的平台,但政府的決定不會因爲一些人的呼籲而改變。
凱發投資失敗,歸根結底還是投資者的風險防範意識不夠強。因爲是投資者自願的商業行爲,所以政府也無能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