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新加坡的組屋
去新加坡旅行之前,就在中國的媒體上看到過新加坡的組屋制度,帶著那些在媒體上看到、聽到的情況,在我腦中産生的疑問,我想去新加坡一定要去組屋看一看。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看一看李光耀說的新加坡能夠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組屋制度,看一看中國的“經濟適用房”學習榜樣。
兩次新加坡旅行,分別用兩個半天的時間,去了兩個組屋地區看了看。一個是在“勞明達”地鐵站附近的一大片小區,不知道名字。一個是新加坡中部地區,著名的“中峇魯”組屋區。兩個住宅區,從位置上說,一個在東部地區,馬來回教堂不遠;一個在中部地區,與牛車水華人聚集區一兩站地鐵;從年代上來說,一個看著像是新小區,從表面小區內幾棟樓應該是同樣圖紙同樣造型,一個是老小區,有三層五層的小樓,也有幾十層高的小區。
觀察兩個組屋區以及我看到其他區公寓,對比發現新加坡組屋的共同優點:便利,設計,重視。具體如下:
1、便利:
交通便利:從組屋區出來,走路不遠,就能有公交車,地鐵站。新加坡大力倡導公共運輸,公交地鐵縱橫交通,四通八達。所以住在組屋,無論是去哪,坐公交都沒問題。
購物便利:
新加坡城市規劃奉行“去中心化”,從組屋出來幾百米內必有一個商場。
組屋區內有菜市場,蔬菜水果應有盡有,下樓走不遠就能買到新鮮的蔬菜,而且價格也不貴。
有小販中心(我看就是計劃經濟時代大院食堂),想吃中餐、印度餐、回民餐都能買到,而且明碼實價,沒有額外的消費稅,服務費。雖然小販中心沒有空調,但是在組屋區綠化很好,也不是特別熱。
2、設計:
走廊頂棚:從組屋出來,到公交車站,到附近的商場,道路上建有正規的道路,同時道路上有頂棚。頂棚能在晴天防曬,雨天防雨。真是非常實用的設計。我第一次看見這頂棚,想起的是頤和園的長廊,雖然此走廊沒有頤和園長廊那樣雕梁畫棟美輪美奂,但是他是借用了長廊的實用功能。
房屋環境:在國內房地産,因爲在溫帶亞熱帶,都會說什麽戶型朝向好。新加坡因爲處于赤道附近,全年受太陽直射,全年長夏無冬,所以朝向不重要。組屋小區的戶型有相應的規定,組屋建築必須達到易居舒適的標准。新加坡號稱“花園城市”,國家有綠化標准要求,同時人民也會自己點綴居民區,處處綠意盎然,看著生機勃勃。組屋附近由新加坡政府建造幼兒園,小學,中學,充分考慮到居民子女教育的需要。組屋附近也有醫院,健身中學,圖書館等配套設施。
維護保養:就像各大旅行網上看到新加坡彩虹屋那樣好看的,當然不是自然好看,而是有制度有人員定期維護保養。新加坡組屋會由新加坡建屋局定期對樓房外牆面粉刷翻新。但如果是公寓,別墅,就可以不用定期粉刷。
3、重視:
政府重視:新加坡建國後,開國總理李光耀說要讓人民“居者有其屋”,目標讓每一個新加坡人都住的上房子。政府通過各種措施,城市規劃得當,大力興建組屋,並且保證組屋制度穩定運行。組屋不是商品房,而是帶有社會福利屬性房子,每一個新加坡只能有一套組屋。新建組屋只有新加坡公民能夠買,五年後,組屋可以上市交易,但只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購買。
人民重視:
由于政府對于組屋的政策合理,並且根據社會發展情況會有微調,組屋制度運行了五六十年,可以說是受到了人民的贊同。新加坡公民結婚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政府申請一套組屋。新加坡人民幸福指數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購房壓力小。
新加坡政府規定分配組屋需要按照國家人口比例分配組屋份額,所以,組屋的每一幢大樓,都會有華裔,馬來裔,印度裔以及其他人種。每一幢組屋就是一個濃縮的新加坡小社會。組屋成了各種族能夠和諧相處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因爲接觸而了解,因爲了解而理解,因爲理解而和諧。
漫談新加坡,今天就說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