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即一個國家,新加坡開放、包容、充滿想像力,這裏的建築就是最好的證明。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雖然非常小,僅相當于上海市區的面積,但整個城市都給人一種綠色生態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它的建築,那些充滿想像力並且能與環境、地域、氣候相結合的建築彰顯出了新加坡的包容性,這種包容的背後,就是一種城市的遠見。可持續化的設計以及對于氣候的研究,都讓城市以及建築的生命力更加持久,這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遠見,更是一座城市的未來。
新加坡的“城中村”
城市中心的寺廟
漫步新加坡的街頭,穿梭在形色各異的人流中,甚至還會看到寫著漢字的寺廟,讓人恍惚。而在市中心,有高樓林立的新,也有異域風情的舊,有現代化的城市建築,也有傳統古典的寺廟。這座城市更像是一個“萬花筒”,絢爛多彩,讓人著迷。
彩虹色的警察局
以前英制時期的警察局,改造後外立面的彩虹色窗戶,更像是一個網紅建築,活力四射,與新加坡那些嚴厲的制度形成了戲劇性的對比。
新加坡街頭的色彩
新加坡的街頭,宛如一個“調色盤”,有清新、有反差、有和諧、有對比,就像一幅根本看不到頭的畫卷,總能令人有驚奇的發現。
有趣的建築支撐方式
曲線與城市天空
突破想像力的限制
Harvey Norman商場
新加坡的一個小商場,完全被裏面的建築色彩以及透視感吸引了,每一個采光中庭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擡頭仰望,陽光從上傾斜而下,感覺這裏更像是教堂,營造了一種神性空間的純粹與靜谧。
新加坡濱海灣漂浮球場
新加坡濱海灣的海上體育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漂浮舞台,由15個鋼制浮台組成,負載重量1070噸,長120米,寬83米,可承受9000人,比新加坡國家體育場還要大5%,相當于200噸舞台道具和3輛300噸軍車的重量。這個浮動舞台作爲足球場,看台可容納3萬名觀衆。
金沙酒店 Marina Bay Sands
金沙酒店可以說是新加坡的一個最典型的地標建築了,由以色列裔建築師莫什·薩夫迪(Moshe Safdie)設計。整個酒店體量非常巨大,從遠處看起來,就像是一艘巨大的帆船,最具特點的就是屋頂平台了,整個巨大的平台上設有花園、餐廳、無邊泳池等各種休閑娛樂空間。酒店由三座塔樓組成,塔樓從正面看是玻璃幕牆材質,構成了一條熠熠生輝的城市天際線,然而,在看過之後,才發現酒店背面一側的立面同樣具有細節,由種滿了鮮花和植物的露台組成。這種充滿生活情調的垂直綠化,一下消減了人與建築之間的距離感。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是一個改造項目,經過競標,最終由Studio Milou獲得設計權。這個方案用一種柔和優雅的連接,將兩棟曆史建築連接在了一起,凸顯了曆史文脈的和諧。美術館內整體都顯得比較典雅簡潔,改造手法也對新加坡兩座最古老的建築——前最高法院大樓和市政廳大樓,妥當的表達了對曆史的尊重,保護以及再利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兩棟曆史建築是通過一個巨大的編織狀的掐絲金屬屋頂連接在一起的。屋頂被樹狀鋼結構支撐,且整個屋頂的顔色與兩棟曆史建築的色調非常協調,都是淡淡的金色以及銀色,素雅高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建築內部的中庭,頂部的采光天窗,建築師巧妙的運用了水的動態屬性與玻璃的透明性,當陽光照射在天窗上,在室內形成波光粼粼的光影效果。不僅僅給美術館增加了一些優雅浪漫的氣氛,還在功能上應對了新加坡炎熱的氣候,完美的體現了建築師的智慧。
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 The Hive(NTU)
“The Hive”是由英國建築師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設計的,也是他在新加坡的第一個落成作品。
這個建築看起來一反常態,形狀非常奇異,其實也與這座建築的建造目的息息相關。在當下的互聯網大背景下,學生們隨時都可以很便捷的接觸到各種知識以及訊息,教育的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卻變得越來越疏遠。人們之間需要更多的交流,但是以往傳統的教學樓模式已經難以喚起人們的交流興趣。所以南洋理工大學想要重新設計一座可以拉近人們之間距離,而且能夠引起人們交流興趣的建築。
Heatherwick選擇來重新定義一棟大學建築應有的抱負,致力于使其回歸成爲高等教育體驗中重要的一部分。學習空間被安排在這樣一座看起來像原始洞穴的建築中,內向的中庭,突出的半圓形挑台,讓整個空間變得圓潤,沒有角落。學習中心富有滲透性的形態,使得學生可以從360度的任意方向進入一片連接所有獨立塔樓的中心區域。建築營造出了開放的、創造力的、無差別的均質空間,讓學生們可以更加自由的進行溝通交流。同時,這些寬敞通透的中庭也是天然的換氣口,空氣在建築中自然流動,給人涼爽舒適的體驗。
碧山圖書館 Bishan Library(NTU)
新加坡碧山圖書館由LOOK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設計,Look Boon Gee決定重新思考圖書館的設計定位,以內在的精神閱讀空間打破常規的設計思路,著重表現空間的質感,營造獨一無的閱讀體驗。建築以“樹屋”爲設計概念,通過現代建築手法營造出比樹屋更加豐富的空間質感。開放的室內空間,幽靜的思考空間,坡道和樓梯組織的交通空間,白色粉刷的牆面,彩色的玻璃,不規則的窗洞,柔和的室內光線,建築中這些連續、現代、神性的空間構成手法,都能看到薩伏依別墅和朗香教堂的影子,是建築師向柯布西耶致敬還只是巧合?或許只是跨越時空的碰撞。
星耀樟宜 Jewel Changi Airport
Safdie Architects設計的新加坡樟宜機場項目“星耀樟宜”于2019年4月正式向公衆開放。令人震撼的效果再一次诠釋了新加坡的“花園城市”之稱,簡直就是一座夢幻花園。內部一共地下5層,地面5層樓,占地13.57 萬平方米!
星耀樟宜不僅僅是我們常看到的這樣一個巨大的花園瀑布,其實本身是個巨大的綜合體,將文化休閑與機場結合在一起,既能服務于候機的乘客,也能給普通的遊客提供服務,這裏的漩渦瀑布也成爲來新加坡必去的打卡地。這個高40米的環形瀑布,由向內凹陷的玻璃天花傾瀉而下,直落7層,震撼且夢幻。薩夫迪將其設計在整座機場的中心,並以此爲圓心,構想了綠意盎然的室內景觀。瀑布以及水流也給新加坡炎日的氣候帶來來一絲涼爽,而且瀑布的水可以循環使用。候機時,也可以乘坐小火車體驗穿越瀑布的奇妙感受,全世界最具有魅力的機場一定非樟宜機場莫屬。
皮克林賓樂雅酒店 Parkroyal on Pickering
皮克林賓樂雅酒店由新加坡WOHA建築事務所設計,被稱爲“地形建築”,底層被層狀起伏、侵蝕岩層形態的預制混凝土層板包裹,樹和藤蔓在此蓬勃生長,像是把真實的大自然引入了建築。由于酒店對面就是一大片的城市公園,其實從某些角度看上去,酒店的垂直綠化就像是將公園折疊在建築立面上一樣,使自然無限延伸。
雙景坊 DUO
雙景坊DUO,是由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同協作開發的一個酒店項目。奧雷•舍人(Ole Scheeren)的設計也策略性地呈現出這一富有象征意義的合作關系,並注重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整個酒店由兩個塔樓組成,圓弧的形狀圍合出了一個24小時開放的城市公園。建築作爲了一個溝通城市與人文的連結。一系列循環的圓形也削弱了建築的體量,讓建築與城市相互融合。網狀的六角形遮陽系統形成天然的外皮,附于凹進的外形上,動感十足。
杜生莊 Skyvile @ Dawson
杜生莊住宅集合體,由新加坡本土建築公司WOHA設計,是一個擁有960戶居住單元的新加坡政府組屋項目,是新加坡對于廉價公共住宅模式的一次大膽探索。整個建築體從外表看起來密度十分的大,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居住集合體,但是細看之下,會發現每一戶公寓都可共享帶有遮擋的社區露台花園。
其目的是促進居民的互動交流,使之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樓裏內有垂直的豎向花園穿插,“空中村落”的概念增強了整個區域內的社區感和整體認同感,每個居民都可以從電梯到家門口的這段路上穿過或俯瞰花園以問候自己的鄰居,或是和鄰居在這裏閑聊,小孩子們也可以把這裏當做玩耍的遊樂場。
杜生莊會讓人覺得生活在這樣密度極大的住宅體,也不會覺得擁擠和壓抑,反而,通過建築師的設計,每隔幾層就出現的花園,以及頂樓24小時開放的空中花園,都讓住戶可以在豎向上就能感受到自然並且將公共空間引入建築內部,保持一個“垂直村落”的布局,也是一次在鄰裏關系與住宅模式上的探索。
杜生莊 Skyvile @ Dawson
頂層的空中花園有著絕佳的視野,整體建築色調上選用黃綠色彩搭配,讓我們不禁想到了埃及建築的色彩,是一種自帶神性,並且在世俗與神性之間可以完美轉換的風格。在屋頂花園上,可以享受到和豪宅一樣的巨大花園,建築不僅沒有因爲造價低而減少體驗感,而且還通過公共空間營造出了良好的社區關系。
杜生閣 [email protected]
杜生閣組屋與杜生莊一樣也是新加坡政府推行的廉價居住集合體項目之一。該項目由SCDA建築事務所設計,有五座40至43層樓高的組屋,通過多層停車場屋頂的天台花園相連。
杜生閣的創新設計爲新加坡新一代公共住宅提出了三個關鍵的概念:園林式住宅、建築與自然共生以及多代同堂。場地規劃中露天的戶外空間無論在視覺上還是空間形態上,與毗鄰的“線性公園”相互呼應共成一體。爲了強調綠化的連通性,場地內地面層的大塊戶外空間都被拆分打碎,再層層疊加,創造出豐富多樣的公共空間,爲各種社區活動與居民融合提供了場所和機會。
翠城新景 The Interlace
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是一個大型的公寓住宅綜合體,由OMA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共同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常規住宅的布局方式,由平面布局延伸到了垂直布局。一個個垂直的公寓樓相互交錯疊放,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探索截然不同的熱帶生活方式:一個通過公共空間和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集成而形成的擴展的生活互聯網。31個住宅單元,每個6層高,以六邊形的格局相互聯結疊加,構成6個大尺度的通透庭院,其交織的空間形成一個包括空中花園、私人和公共屋頂平台的垂直村莊。
吉寶灣映水苑 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 / 丹尼爾·裏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嘉峰豪庭 Le Nouvel Ardmore / 讓·努維爾 Jean Nouvel
Ardmore Residence / UNStudio
EDEN / 托馬斯·赫斯維克 Thomas Heatherwick
風華南岸府 South Beach Residences / 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TwentyOne Angullia Park / SCDA
麗墩苑 Leedon Residence / SCDA
麗敦豪邸 d’Leedon / 紮哈·哈迪德 Zaha Hadid
新加坡的建築無論是公共建築還是居住建築,在充滿想像力的外表下,其實都是本著對于地域氣候和人文的尊重來設計的。高大的現代大樓中,依舊可以在豎向空間做的精彩且實用,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高質感空間。其實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一點,無論建築設計中想像的邊際在哪裏,都要以人爲本,從人的需求出發,以爲使用者打造更好的體驗感爲目的。設計其實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怎樣運用這個工具,讓人獲得高質量的空間體驗,是建築師需要一直研究的事情。
一把黃色的椅子
包容與遠見
想像與邊際
就像這把黃色的椅子
生機蓬勃
[ 注:文中灰色斜體爲引用部分 ]
參考資料:
https://www.archdaily.com/
https://www.goooo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