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RT(新捷運)已經在新加坡運行了32年,成爲民衆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回望當年卻猶在昨日,本文將帶大家一起回顧SMRT的曆史故事。
一:提出概念
在新加坡獨立兩年之後的1967年,新加坡政府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共同發起了一項爲期四年的國家和城市規劃研究時,斷言不管是環境上來說還是實際情況中都無法簡單的通過修更多道路來應付交通增長的問題。當時預計到1992年,新加坡必須擁有地鐵交通系統以滿足公共運輸的需求。這個研究成爲了新加坡交通政策的綱領,爲今後政府限制私家車並積極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4275103000143
二:爭議
雖然研究表明新加坡需要發展地鐵系統,但在之後的十多年中政府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建設地鐵,這是由于一些爭論例如政府的經濟承擔能力以及是否有必要修建地鐵等問題而一直沒有定論。 從1972年開始到1980年政府分三個階段對公共運輸系統進行調研以求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階段(1972-1974), 主要對五個公共運輸方案包括全巴士交通系統的概念和花費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認爲巴士和地鐵綜合系統爲最優解決方案。
第二階段(1975-1978),確認地鐵線路從人口密集區貫穿,這一方案在經濟和技術上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並且提出了兩條線路: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穿過市區。
圖片來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4275103000143
但彼時政府並沒有立即啓動地鐵建設計劃,因爲那時,建設地鐵對土地和財政的影響還並未曾有過准確的評估。與此同時,世界銀行對前兩個階段的評估結果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爲全巴士系統比巴士-地鐵系統效率更高而且更節省成本。
因此政府進行了第三階段(1979-1980)的調研,這次調研基本確認了站點位置、財政預算等,初步評估一條45公裏長的地鐵造價約3.9百萬新幣(不包括土地耗費)。
調研結果公布後,在社會上也引起巨大反響。當時新加坡在建造組屋、國防以及教育上都急需用錢,將巨額財政投資在中短期內看不到成果的地鐵身上是否值得引起了大量的爭論。時任通訊部長(現新加坡交通部)王鼎昌大力支持發展地鐵系統。他認爲50億元的投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完全值得的,將極大的促進經濟的發展從而改善國民的生活質量。
1980年王鼎昌部長和MRT研究小組在法國調研地鐵系統
圖片來源: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4275103000143)
他表示,“這將會是新加坡最昂貴的項目,浪費掉我們辛苦賺來的儲蓄並留下巨額的債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是我們最不希望做的事,現在我們確信這將不會發生。地鐵系統將爲新加坡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這會使所有人從中受益。”
但是在內閣部長中很多人對此持反對意見。特別是時任財政部部長的吳慶瑞博士和時任貿工部部長的陳慶炎博士。吳慶瑞博士反對修建地鐵的巨額開支,並認爲這會極大地拖累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而全巴士系統會更適合新加坡,並且比巴士-地鐵系統節省大約50%,吳博士甚至邀請了兩位哈佛大學的教授撰寫報告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陳慶炎博士認爲建設地鐵系統是“愚蠢的”,當時工期五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樟宜機場剛剛完成,在人力資源短缺以及住房建設成本增加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把精力重點放在住房建設上。
圖片來源網絡
三、定論 1980年,一個由哈佛大學教授肯奈斯·漢森(Kennth hansen) 率領的評估小組對之前調研和報告中所使用的參數和假設進行重新評估。在最初評估報告中他們對參數和假設提出了質疑,之前全巴士系統的效率評估結論並未將其他的交通系統解決方案考慮在內。評估小組建議一條地鐵線路就足夠緩解交通擁堵的問題。這份評估報告給了地鐵支持們巨大的鼓舞,這是政府對修建地鐵有了相對明確的表態。 雖然爭論還在繼續,但是新加坡臨時地鐵管理局還是在1980年7月成立了。對地鐵的設計的技術要求進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討,例如月台屏蔽門、鐵軌的電力傳輸等等。1980年9月政府在國家電視台對地鐵修建問題進行公開辯論。政府指派了兩個美國交通和城市規劃專家小組對綜合交通研究進行分別進行審核,最後認爲全巴士系統並不實際,建議建造地鐵。 最終辯論結論認爲全巴士系統將會迫使市區的商業用地讓位于道路建設,並造成擁堵。從長遠來看,地鐵建設將爲新加坡在吸引外國高價值投資中增加競爭力。地鐵也將加強投資者對房地産行業的信心。 終于,政府在1982年5月宣布投入50億新幣,力爭在1992年完成新加坡首條地鐵線路的建設。這是當時新加坡最大的工程項目,它的建設和工期對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