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落亞逸街上最豪華的華人廟宇莫過于天福宮,那也是福建社群的中心。在天福宮的對面是一幢玻璃外牆的寫字樓,大概誰也想不到,這裏竟是新加坡福建會館的所在。就從這會館建築,便知福建社群經濟實力之強大。
福建會館
天福宮建于1842年,但早在1810年就有華人在此處設壇奉祀了。1839至1842年,一群泉州人爲主的福建幫建造經營,並請潮州工匠進行裝飾,才有了這樣一座潮州、福建混搭風格的華美建築。
福建會館正對面的天福宮
1
廟堂兩側的小院
天福宮的規模在小小的直落亞逸街上真可稱得上豪華,除了三進廟宇,兩側還各有一個別院及三層亭閣。
(神明)左邊的院落是慶德樓,拜天官、地官、水官,它是來自馬六甲的福建社群互助團體,如今轉讓給新加坡道教協會,更名爲新加坡玉皇宮,時常在重要的節慶及神誕日舉辦活動。某天去參觀時恰好遇到慶德樓的蓮花三太子來天福宮參拜,錄了一段小視頻。
右邊的院落則是崇文閣及福建會館舊址,因《興建崇文閣碑記》中載有:
于道光己酉年興建,至鹹豐壬子年落成,其巍然在上者所以重祀梓潼帝君也,其翼然在下者所以爲師生講授也,側爲小亭以備焚化字紙……
一般認爲它是新加坡第一間華文學校。現在的崇文閣已非學校亦非宗教場所,裏面是咖啡館和音樂和博物館,並有娘惹瓷磚藝廊,足以給參觀直落亞逸的你一份驚喜。
崇文閣和舊福建會館
2
天福宮中的神明
天福宮是一座回字形格局的三進三殿式建築。中門、龍門、虎口構成第一殿:三川殿;正中最大的爲拜殿,即正殿;最內爲稍矮的後殿。
拜殿中主祀天後媽祖,同在拜殿的還有關聖帝君、保生大帝。
網圖。在天福宮拜殿有工作人員禁止香客拍照,因此我沒能拍到殿內照片。
拜殿的正中央是媽祖,上方牌匾書有“神昭海表”,點名爲護航之神。媽祖的右手邊爲保生大帝,傳說爲生于泉州安溪的吳真人,是著名醫神,其匾上書有“護國庇民”。媽祖左手邊爲關聖帝君,因後世有對聯將關公與孔子並稱:“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因此匾上書有“山西一人”。
有意思的是,在泉州,媽祖和保生大帝是不可能在同一廟宇中的,這裏還有一段故事。民間傳說媽祖與保生大帝本要婚配,但媽祖偶見牛羊産子之苦于是悔婚,保生大帝因此而懊惱,所以每年媽祖誕辰在其繞境時施法降雨,不讓媽祖盛裝;而媽祖也不甘示弱,在每年保生大帝誕辰施法刮起大風,不讓保生大帝戴帽子。
網圖。保生大帝畫像。
或許在南洋沒有這種傳說(推測是由于氣候不同于中國,媽祖和保生大帝誕辰日沒有風雨?),于是他們就一同坐在拜殿接受人們的奉祀了。
從這三個主祀神也能看出,當來自福建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這裏,最重視的無非是路途平安、身體健康,以及同鄉人的兄弟義氣。
在拜殿中還有天福宮最爲著名的一塊匾,1907年光緒禦書的“波靖南溟”,這也是無數過番客的願望,期盼能夠在神明庇護之下平平安安抵達南洋。
在後殿和偏殿中還有其他的陪祀神,如觀音、孔子,還有開漳聖王、城隍爺、伽藍菩薩、大二爺伯、千裏眼、順風耳等等。
這裏要說的一點是,在新加坡有許多寺廟中都會供奉多神,一些廟裏還會有多個神壇,各個神壇中甚至有重複的神,這與中國的許多廟宇不太相同。這些廟在新加坡成爲“聯合廟”或“聯合宮”,這些宮廟的建成是由于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時不得不拆除許多廟宇,于是信衆們爲了香火的延續,商議把各自的神放在同一間廟中,彼此不分高低貴賤。雖然如此一來,廟宇建築與神格一一對應的講究失去了意義,但這也是出于對民衆宗教需求的尊重所作的權宜之計。
後殿的觀音
天福宮東西兩側偏殿多有神位,圖中大概是五殿閻王和大二爺伯。
在天福宮“回”字形東北角還有一個許願井,許多信衆和遊客前來,投一枚錢幣之後搖鈴許願,據說也挺靈驗的。
許願井
3
會說話的建築裝飾
間架與開間
看一座建築,除了“看門道”(看門的大小、顔色,門前的路)之外,還能從開間了解其中主人的地位等級。根據明代第宅登級制度,一二品官員的廳堂爲五間九架,下至九品官的廳堂爲三間七架,庶民廬舍不得超過三間五架,且禁用鬥拱和彩色(間指面闊開間,架即梁架)。
九開間
梁架
而大殿的開間有九開間、七開間、五開間、三開間及單間。九開間是天子、七開間爲王爺、五開間則是異性大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現有十一開間,據說是因爲滿人認爲自己比明代皇帝更高一等,從九間改建的。一般的孔廟爲五開間,因其爲異姓“素王”,而新加坡常見的大伯公廟,依據神格應爲單開間。天福宮雖然在直落亞逸稱得上第一華麗,但其實細看其門,僅爲三開間的廟宇,這表示其神格並不算太高。
太和殿十一開間
左滑看圖
曲阜孔廟的用了九開間,北京孔廟也是如此,可能更擡高了孔子的地位。
其他一些地方的孔廟似乎多爲五開間。
左滑看圖
馬來西亞古晉壽山亭大伯公廟,雖然華麗但僅爲單開間。
左滑看圖
天福宮只有三開間(仔細看香客有驚喜)
整座天福宮由大匠作規劃,以屋頂的火圈定出中軸線,並定位建築高度。天福宮與福建會館的建築材料很多也都來自福建,隨人而來的還有建築材料。由于船可能會翻覆,需要壓艙石,一些壓艙石也成了建築石料。
裝 飾
進行建築裝飾的匠師除了來自福建,也有許多來自潮汕地區。因此,可以在天福宮的屋頂上看到許多與粵海清廟類似的剪黏作品。
一種建築裝飾上的做法被稱之爲“對場”,在天福宮的建造過程中,原本已在新加坡的潮州師傅和特地從潮州請來的師傅進行裝飾比賽,以中軸線爲界,東西兩側給定固定的裝飾元素進行自由發揮。因此,在天福宮中,可以看到東西兩側的裝飾,同樣是佛手瓜、壽桃等,卻有著較大差異。來參觀時不妨看看哪一邊的手藝更加精妙。
· 三川殿 ·
在走進這座廟宇前,三川殿的上方就已經讓人眼花缭亂。
檐下有許多飛天仙女雕塑,亦爲建築是對場比賽的一個例證。在垂花上有“動乾坤,振聖德”的字樣,是朝內給神明看的。門前有完整石雕的龍柱,但雕工不是特別精致。牆堵上有淺浮雕標明龍門虎口的方位。在龍虎門旁有“螭虎團爐”的透雕花窗,即螭虎(以龍爲原型)團團圍住香爐的樣子。門上繪制的龍也有講究,若龍朝下則爲“覆地龍”,朝上則爲“翻天龍”。
飛天
只拍到垂花上的“乾坤”二字,戳大圖找找看
覆地龍
門神亦大有來頭。天福宮的主祀神爲媽祖,因此門神多爲太監、宮女之類的樣式。這裏的門神手持雲帚(浮塵),即爲太監的形象。有趣的是,其中幾位門神的長相並非華人樣貌,更像是印度人。
兩位門神:一位像印度人,一位像華人。
另外,在三川殿我們就已經可以找到諸多祝福意象的裝飾繪畫。在三川殿梁架上的彩繪與擂金畫中,有二王圖(牡丹、鳳凰)、荔枝、佛手瓜、石榴、壽桃等,都較爲符合香客前來拜媽祖希望求平安求子的目的。而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組圖,將其中內容聯系起來能夠得到一些吉祥話,例如老鷹和荔枝,表示“應多利”,鹭鸶和蓮花表示“一路連發”,旗幟、彩球、筆、印章,表示“祈求必應”等等。
榴開百子
左滑看圖
荔枝與鷹(應多利)
左滑看圖
彩繪二王圖與金漆圓雕局部。鴨蹼裝飾具有福建特色。
左滑看圖
鹭鸶蓮花(一路連發)
走進三川殿後可以看到屋頂上方,中間有剪黏牡丹(從建廟時保存至今),旁邊還有松鼠、葡萄的樣式,都表示多子。
三川殿屋頂
· 拜 殿 ·
穿過三川殿內的小院來到拜殿,前有一廊。廊上均以擂金畫裝飾,繪有一些典故,如前赤壁賦。另有一些彩繪的蘿蔔(閩南語謂之菜頭,諧音“彩頭”)、南瓜、壽桃等。柱杵則有老鼠咬南瓜的雕刻。
拜殿的門廊裝飾也非常華麗。整座宮廟的彩繪瓷磚也非常美。
拜殿是的屋頂是重檐歇山頂,上有泥塑三牡丹、左右各有鳳凰(構成二王圖),還有暗八仙等圖樣。仔細觀察,屋檐上有“風調雨順”四字,還有鯉魚躍龍門的圖案。鴨蹼形的裝飾體現的是福建地區的裝飾特色。
放大可見泥塑圖樣
走到殿外,可以看到每一個飛檐都是五彩的卷草,飛檐之下都有一個長相滑稽的小人承托著。這個裝飾叫“傻番擡廟角”,大多小人都是黑色面孔。有人說這個稱呼和樣式都說明當時華人對異族有歧視態度,但也有說這是自唐以來就有的一種傳統建築裝飾。資料比較稀缺,我不敢肯定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另外在山牆一側,有一只魚尾小獸口銜花籃,雖然老師說這個花樣叫“松鼠咬花籃”,但我怎麽看這也不像松鼠,也查不到這個名稱有何來曆。關于這些裝飾還有更多可以探討研究的余地吧。
傻番擡廟角;松鼠咬花籃
拜殿到後殿的走廊上一樣有許多彩繪,除了一些內涵豐富的花果蔬菜,還有蝦蟹(二甲傳廬)、元寶(連中三元)等等。幾乎人們能想到的吉祥話都用諧音圖畫展示在廟中。
我想,之所以建築匠人們要如此委婉地表達美好的祝願,或許是希望信衆們能夠在來到廟中時,偶然看到這些圖畫並産生聯想。這種間接式的表達更容易讓人覺得這其中或有神谕,對人産生的心理暗示效果也更強。
4
團結的福建人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泉州已成爲其中一個出發口岸,當地的造船業、海運行業發達。而福建地區山多田少,向海外發展亦早有曆史。于是過番下南洋的福建人如此之多也就不足爲奇了。
從福建泉州或廈門出發,輾轉到新加坡的途中要經過十三個港口,一邊貿易一邊駛向目的地。長途中一路凶險,能夠平安抵達必然對他們所信奉的媽祖有無盡的感恩之情。天福宮曾經與粵海清廟、福德祠一樣,都是面朝大海的神廟。人們一上岸便見到媽祖,或許原本不信奉媽祖的人也不由地會覺得媽祖在冥冥中保佑了自己一路。
廈門街壁畫所繪,人們上岸就能看到天福宮
新加坡本地的福建人,一些是從明朝時期早已定居南洋的華僑,也有許多是新加坡開埠前後來到這裏做苦力的新人。本地福建華僑爲福建社群建造了如此豪華的廟宇,來到這裏的同鄉人心中必然有強烈的安全感。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曾經分離,但那刻在記憶深處的鄉音與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在這座島上緊緊抱團在一起。在天福宮中有《建立天福宮碑記》,上面記載了信衆所捐香火,少則近千多則數千,且多以公司社團名義捐贈,可見當時此地的福建社群之壯大。
此後在天福宮中,除了加入各種神明之外,許多福建人也將自己的祖先神主牌放在廟中。此時的廟不僅成爲一個神廟,甚至成爲一個宗廟。祖宗對于百姓的意義與神幾乎相當。在後殿邊的一間房內就有許多人供奉的祖先牌位,燈火長明,據說這也是天福宮主要的香火來源之一。
福建社群在新加坡勢力的強大,不僅體現在一間廟宇。在第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過,一個社群的會館幾乎包辦了整個社群從出生到死亡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天福宮後面的廈門街就有最早的華校義學之一——萃英書院。
萃英書院大門
萃英書院是閩幫內部的教育機構,只服務會館成員子女,用閩南語進行教學,內容諸如四書五經之類。裏面曾經還供奉文昌星君。現在的萃英書院僅剩一個大門,去參觀那天也是大門緊閉,沒能窺得門內的情況。
如今的各大華人社群均在教育界有所涉足,福建會館自然也有,它的五所屬校分別爲道南學校、愛同學校、崇福學校、南僑小(中)學和光華學校。這些學校在當地都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要就讀這些學校與中國家長要送孩子進名校一般困難。首先,一定得是祖籍福建,且孩子的家長是會館會員;其次,必須住得離學校近;最後在就近的家長之中,還要看誰在福建會館、天福宮中做義工的時長更多……
福建會館五屬校學生在元宵踩街活動上表演武術和舞蹈。(來源:聯合早報)
除了中小學之外,福建人創辦的最有名的大學非南洋大學莫屬。南洋大學是曆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由福建人陳六使在新加坡倡辦。如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即爲南洋大學。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文系,前身即爲南洋大學文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學系,采取的也是台灣高校的中文教學體系。在校時我曾在圖書館翻到南洋大學時期的藏書,頗有曆史感。在南洋大學失其名稱之後,原址創辦了南洋理工大學,仍保留“南洋”二字以慰藉華人之情懷。
現位于NTU內的舊校門
南洋大學圖書館的藏書章
在醫療衛生方面也有福建社群的身影。新加坡的第三大醫院——陳笃生醫院,就是1844年由福建人陳笃生創建,他同樣是推動天福宮建成的福建社群首領之一。
可見,一間廟凝聚了一個社群,一個社群給予社會巨大的回饋。華人帶著神明落地的同時,也在此處深深紮根。今天,當我們走進天福宮,仍能見到新春佳節廟中爲民衆舉辦新年活動的熱鬧畫面,能看見家長帶著孩子們在孔誕日來感受華族文化,還能看到時不時有印度信衆來此供奉。它不僅僅成爲一代代華人在此生根發芽的見證,同時也成爲直落亞逸這條街上各族裔和平相處的最好例證。
最近的新型肺炎鬧得很凶,也帶來一個悲喜交加的春節。
希望這場疫情能夠盡快過去,祝福每一個人都能在未來的每一天平安健康。
相關文章
預告丨新加坡的直落亞逸
新加坡丨直落亞逸——帶著神明落地生根(一)
新加坡丨直落亞逸——帶著神明落地生根(二)
新加坡丨直落亞逸——帶著神明落地生根(三)
留言板
點這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