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起之秀
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評爲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憑借其發達的經濟,獲得過多項殊榮。這樣一個只有719.1平方公裏的小國家,突破重圍,成爲世界知名的富裕國家,離不開他們的開國國父——李光耀。
在二戰前,新加坡只是一個海峽殖民地,在馬來西亞聯邦建成後,它是其中一個邦。隨著內部族權矛盾的日益顯現,聯邦的掌權者爲了解決馬來人與華人的人數不相上下的問題,把新加坡退出他們的組織,以此來增強馬來人人口的優勢,方便掌控大權。
新加坡就這樣被迫獨立了,但幸運的是它的領導人李光耀非常優秀出色,硬是帶領這個國家拼殺出一條“血路”,從一個缺乏生機的城市國家發展成爲一個富庶的金融中心。興許有的人還不知道,李光耀是漢族客家人,祖籍是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他的曾祖父在1862年便移民到這裏,祖父李雲龍一直對李光耀進行英氏教育,這也爲他日後作爲領導人所做出的一些舉措埋下伏筆。
也就是說,新加坡的國父是華人,不僅如此,新加坡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都是華人。1965年,新加坡剛獨立沒幾日,中華商會的兩位華人代表康振福和郭佩弦曾找到李光耀,想要說服他把華語定爲國語和官方語。“你們一定是瘋了,我絕對要和你們對抗”。這是當時李光耀給出的回答。
李光耀之所以能在各大國之間縱橫自如,左右逢源,定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方略,對于語言這樣的大事,他一定會堅持己見。除了華人,新加坡還有馬來族、印度裔、亞歐裔等公民,因此出于種種考慮,李光耀將英語定爲母語,並且把各族群自己的語言定爲第二母語去學習,這一點是因爲首先,若不制定政策,任由市場和人們選擇,那麽這些母語的最終歸宿就是消亡,其次,方便各族群的人以後謀生。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他對于英語的這一決策。
英語的優勢
李光耀的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令世人看到了這位領袖在政治方面的過人天賦,還有另一本《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被他稱爲“這是我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李光耀的治國方式雖被稱爲“鐵腕治新的權威手段”,但我們不能不承認,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他的功勞。
李光耀推行雙語政策,其過程必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些不爲人知的痛苦和掙紮經曆,因而把它記載下來。一個多語種多民族國家,怎樣能做到民衆滿意,且利益最大化,著實是一項有難度的工作,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寫到,“我知道讓華社失望對我的政治前途非常不利,也給了反對者以把柄,但是我不得不采取這個政策”。對于英語,李光耀有他自己的看法,新加坡若要使用華語,還要考慮到其他種族,短時間內他們一定還不能夠熟練掌握中文,這會給很多事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而英語具有中立性,其他的種族都可以接受,即便這是非我族的語言。新加坡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留下來的是英語,而國小民寡的新加坡被獨立出來以後,想要快速融入世界,也必定要使用英語。
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對于這樣一個新起之秀,使用英語可能帶來更多尖端的技術,更多商機,更好的教育,進而才能確保這個小國的安全和繁榮。
華語的敏感
多個民族,多種語言,李光耀不僅要處理與國際的結合,還要處理內部的協調。有些民族雖然身處新加坡,但並不代表他們自己的國家就會棄之不顧,他們仍然會關注這邊的動態,一旦發現不好的苗頭便會給新加坡引起麻煩。
如果將漢語或其他任何一個民族的母語作爲國語,該種族以外的國家可能會對此不滿,甚至會像斯裏蘭卡一樣走上恐怖分子的道路,這樣的代價對于一個新生國家是承受不起的。
李光耀不選擇華語,但並不代表他不喜歡或者不去學習華語。他的家庭講英語和馬來語,接受的也是英式教育,但走上政治道路之後,他意識到了華語的重要性,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李光耀至今仍然每周六去上一次華語課。
他的老師是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的理事長周海清等人,他同我們學習英語一樣,我們會以看英語電影、文章、聽英文歌等方式,李光耀喜歡看中文報紙,遇到生字會查字典、標注音標,我們用生詞本來進行重複記憶,他也一樣,這一點倒是顯得十分接地氣。
李光耀的目光是十分國際化的,新加坡就是新加坡,不是華人的,也不是印度人或馬來人的,新加坡有自己的定位,各民族之間需要平衡,而且要盡可能的杜絕任何形式的沙文主義。總的來看,李光耀在這一方面著實考慮的比較到位。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之多,“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一首歌家喻戶曉,脍炙人口,我們向來以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爲方向發展,李光耀也必定要考慮到內部的團結。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近幾年著實掀起一股“漢語熱”,央視也曾舉辦過對外國友人的漢字漢語節目,漢字是我們五千年文明積澱下來的精華,三千多所孔子學院遍布全世界。漢語早已聞名世界舞台,美國金融大鳄羅傑斯曾說:“我這輩子最好的投資,就是讓女兒學中文。”漢字不僅是一撇一捺的藝術,更是中華精神的凝聚與彰顯!
文/風吟槍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