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前段時間最火的話題,莫過于B站爲五四青年節推出的視頻“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由老戲骨何冰深情獻聲,短短幾分鍾,熱血澎湃、催人奮進,有網友贊其爲“少年中國說現代版”,那句“心中有火,眼裏有光”更是成了年輕人的代名詞。
時至今日,這條短視頻的播放量已經突破2000萬,火爆的原因不僅是響應者衆多,反對的聲音也不在少數。支持者認爲,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一定比前浪要好,因爲前浪爲後浪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和平台,後浪們應該理所當然地飛得更高;反對者認爲,能成爲浪潮的永遠只有少數,所謂的“前浪”“後浪”不過是大海波濤洶湧的表面。而表面以下的,則是毫無波瀾的“大多數”,這類反對的評論,也不乏有呐喊的聲音。換句話說,《後浪》不過是少數人的狂歡。
芸芸衆生,自古以來便有不同的生活姿態,那麽,究竟什麽才是後浪呢?“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讓我們把目光追回到1993年那場精彩絕倫、神仙打架般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現場。
1993年的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新加坡廣播局(即現在的新傳媒)舉辦,適逢新加坡當局爲了推廣華文的大環境,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當年的評審可謂是星光熠熠,包括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教授、明報創辦人同時也是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镛(筆名金庸)先生、前東亞哲學研究所所長吳德耀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東方語言及文明學系教授杜維明教授、新加坡廣播局董事許廷芳律師。
(時任新加坡副總理、年僅41歲的李顯龍先生擔任了頒獎嘉賓。)
1993年,姜豐、嚴嘉、季翔、蔣昌建代表複旦大學前往新加坡參加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他們四人在辯論場上先後與各大名校的辯手交鋒,一路過關斬將殺進決賽。
決賽中,複旦大學抽到”人性本惡”的觀點,與台灣大學抽到的“人性本善”的觀點進行辯論,看上去無從下手的題目卻被他們說得條理清晰,尤其是蔣昌建作爲四辯陳詞總結的最後,引用詩人顧城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要用它來尋找光明”,引起全場喝彩,最後沉著冷靜地摘取冠軍,轟動華語圈。
(複旦參賽隊辯手左起:姜豐、季翔、嚴嘉、蔣昌健)
那天,複旦成爲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冠軍,蔣昌建成爲最佳辯手。可以說,這次國際上的辯論成功直接掀起各大高校的辯論風暴,而他們四人也被載入曆史,93年的”獅城舌戰”流傳至今,成爲青年學生們觀摩學習的標杆。
(姜豐代表複旦辯論隊從李顯龍手裏接過第一名獎杯)
仔細想想,這場辯論引起國內關注的原因,僅僅是他們贏了比賽,拿到了最後的冠軍,爲複旦、爲國家爭了光而已?其實不然,在那個物質相對匮乏的年代,人們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設,他們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是代表了中國無數有志青年的模樣,會說話是一門學問,暢快說話更是一種魅力。
據資料顯示,辯論隊子夜歸國時,大批記者在機場等候,《解放日報》頭版報捷,《演講與口才》連續數月賣到脫銷,當年國慶,央視一套在10月1日晚黃金時間播出辯論會決賽錄像,此後假期循環播放之前比賽,這四位年輕辯手,成爲了舉國偶像。
(當年辯論隊在上海訓練時)
正方反方,說你說我,就如同真理,或許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大家享受的,是在過程中沉浸出的喜悅,想法呼之欲出,通過舉例或論證讓對方心服口服,對錯也不容分說,每個人都願意表達,並能夠表達,是一種幸事,也是屬于一個時代的符號。
把時光拉回到現在,除了在學校期間偶爾還會去看一場辯論賽,在生活中誰還會特意去舉辦場辯論呢?時光荏苒,二十六載過去,四大辯手,都在做什麽呢?
四位中,可能大家最熟知的就是蔣昌建,頭發泛白的他活躍在鏡頭前,主持《最強大腦》,也被粉絲稱爲智慧男神,談吐舉止間,仍能看到他當年意氣風發、自信坦然的氣概。
他曾于2001-2005年成爲《楊瀾訪談錄》的總策劃,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學者,並任教于複旦大學,如今的他成了國內科技傳播的代言人,近期全程參與制作了《智造將來》,將爲大衆傳播新科技的概念。
姜豐“一戰成名”,畢業後直接進入到了中央電視台的國際部,主持《正大綜藝》,之後又擔任《文化視點》的制片人、編導和主持人,27歲的她成爲了央視最年輕的制片人。喜歡文學的她還發表文學作品,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姜豐卻選擇了去劍橋攻讀博士,優秀的人,總是不滿足于自己的現狀。期間她與一名英國高管成婚,並生下一對可愛的兒女,由于巨大的文化差異,兩人並沒有走到最後,作爲“單親媽媽”的姜豐,在國外創辦了留學機構,還進軍投資領域,擔任CEO,19年回國創業,歲月從不敗美人,年近50歲的她仍知性優雅,風采依舊。
相比于蔣昌建和姜豐,其他兩位則在法律領域深耕不辍。
季翔參賽時是複旦大學法律系二年級學生,199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畢業後赴美國攻讀法律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律師事務所工作,2003年之後在北京做律師,是上海方達律師事務所北京合夥人。
目前在北京,並且在國際仲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嚴嘉參賽當年取得複旦大學法律系國際經濟學士學位,被保送研究生。後赴香港讀金融博士研究生。1998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後在美國律師事務所工作,之後在香港做律師。
2006年回上海做律師。
曾經的“四大辯手”,也是衆多學生的青春,如今他們都已過了不惑和知天命之年,記憶隨風飄遠,那年夏天,永遠讓人懷念。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至今印象深刻:“每一時代的熱潮,決定了後浪的模樣。那個以詞句爲刃,以真理爲尺,不屑舉報更愛以理服人的時代一去不返,後浪正奔湧向前。”
(季翔、姜豐、蔣昌建、嚴嘉合影)
是的,時代在改變,四人也在改變,從未改變的,是對生活、對自己無悔的付出和向上的態度。“正奔湧向前”,也許,這就是關于“後浪”最中肯的解釋,換言之,“四大辯手”也是後浪,那樣的青春,熱烈激情,這樣的人生,豐富多彩。
遇見這樣的時代,看見曾經的樣子,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奔湧吧,後浪。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