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關,社交網絡上都會湧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報告”。當然這種現象也很容易理解: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企業都習慣于將年底作爲一個裏程碑,去回顧過去一階段的成果,或展望新階段生活的目標——“年終報告”正是在這樣的公衆情緒背書下形成的營銷策略,拉新促活有奇效。
不過“年終報告”就是爲了去迎合公衆情緒嗎?這顯然也很片面。實際上我們不僅僅可以將不同産品的“年終報告”看作是一張成績單,也可以將“年終報告”看作是一次“述職”:報告裏用更多筆墨陳述的要點,用更清晰排版凸顯的數字,往往也象征著未來的布局。
比如百度。與上個月發布的百度沸點榜單有著直接的不同,今年百度選擇發布的2020年“春節大數據”報告並沒有鮮明的行業屬性、産品屬性,而是將主要內容瞄准了對出行、旅遊、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大數據解讀。
套用上文我們總結出來的規律,這樣一份畫風別致的“年度報告”背後,顯然藏著百度更大的野望。
作者 / 指北BB組
編輯 / 蒲凡
雖然“年度報告逐漸營銷化”已經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但並不意味著“年度報告”僅僅是一個以傳播爲導向的內容策劃項目。尤其是對于有著鮮明定位的産品來說,往往會涉及一個産品運營概念裏“用戶體驗設計”問題,即在進行“年度報告”的內容策劃時,不是簡單地考慮到內容在社交網絡的傳播性,而是在定位産品的核心場景後再定制化設計傳播路徑。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市場部公關部或者乙方公司准備啓動“年度報告”時,通常都遵循這樣的操作流程:
將年度報告的需求提交給産品研發部門——産品研發部門梳理出現階段用戶們最高頻使用的功能、交互方式或停留界面,並爬取相關數據——得到相關數據後,再試圖與當下語境的傳播熱點相結合,梳理出合適的傳播路徑。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階段。産品研發部門在按照需求,整理並提供相關數據之後,並不意味著他們與這份報告就不再有交集。相反,在這些數據根據當下語境完成傳播路徑的梳理後,還需要確認“傳播路徑上所預設的爆點”,是否與産品規劃相契合,否則就需要再做調整。
(我也參與過這種報告項目,就經曆了各種交叉確認)
總之你可以將“年度報告”看作是內容運營的一部分,看作更側重于傳播的營銷策略,從而根據傳播環節的不同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形式,但內核是相通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用戶(以及潛在的用戶)更加明確自己的産品定位,與所在的領域更進一步的綁定。
各大在線音樂平台的年度歌單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在一系列“年度歌單”中,音樂平台的版權資源、社區氛圍、産品所鼓勵的“用戶高價值行爲”都能夠得到比較完整的呈現,進而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用戶模板、産品預期管理的作用。
(這裏顯然是在主動幫你尋找話題標簽)
也正是從這樣的行業慣例出發,百度在臨近農曆新年時發布的這份“春節大數據”看起來就實在有些反常規了。
一方面,這份報告裏並沒有刻意地對某個産品或某個功能進行強化記憶,而是以集合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報告內容體系的搭建——倘若百度需要這份報告來擔當用戶模板、完成産品預期管理,這顯然放大了目標廣度、增加了定位難度;
(比如這一頁“加班”,很難看出百度元素的參與)
另一方面,雖然這份報告有“春節”這個目標場景,但“春節”也與情人節、黑五等節日流量有著很明顯的區別,無論是用戶畫像還是用戶需求都及其複雜且大量交叉共存。這個背景直接跳脫了人們對于傳播的傳統認知,即圍繞核心用戶來定制有效信息。
(這份報告還是簡單做了用戶畫像)
考慮到百度“互聯網老玩家”的身份,這樣的“雙重反常規”策略就很值得玩味了。
要討論百度爲什麽要策劃這樣“反常規”的年度報告,或許我們還是可以從“春節”這個意象來入手。在營銷傳播的語境中,“春節”這個檔期對應的是如下的幾個標簽:1、天然的流量高峰;2、注意力向線下、日常生活場景轉移;3、受衆畫像複雜但各自産生交集。
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點。通常我們在談論一款産品帶給用戶的使用成本時,最常常被提起的是用戶的學習成本、場景的遷移成本、路徑帶來的時間成本,時間或軟件大小等帶來的實際成本。
其中難點就在于場景。路徑帶來的時間成本、時間或軟件大小等帶來的實際成本這兩項,屬于産品團隊可以主動控制的定量。用戶學習成本雖然難以主動控制,但産品團隊也可以通過增加運營成本、進行用戶教育等方式,加速用戶的成長過程。只有場景是無法主動改變的先天存在——你總不能通過人工幹預,讓中年大媽們成爲C語言的硬核受衆吧——這往往也成爲了許多工具型産品的死穴。
當然“場景成本”也並不是沒有攻克的辦法,“營銷”就是最常規的手段之一。簡單來說,要讓用戶習慣于完成“場景遷移”,讓産品使用成爲一種習慣性的自發行爲,就需要讓用戶與産品完成更多“握手”,而營銷的本質就是推動這個過程的産生頻次。
(比如種樹澆水的熱度,基本與集五福同步)
但歸根結底,普通的營銷策略並沒有打破“場景”與“産品”之間的隔閡,用戶仍然要完成遷移,而這恰恰是春節營銷檔期的優勢所在:
天然的流量高峰,提供了策略執行的基礎,注意力向線下、日常生活場景轉移則開放了日常生活場景的入口。當人們(尤其是新用戶)在“春節”這樣的使用環境下,與産品完成見面,顯然更容易接納其進入自己的互聯網基礎場景。
而具體到百度的“春節大數據”報告來看,這樣的思路有著非常直觀的體現,比如春運部分。雖然社會熱點經常出現在各種年度報告中,但人們常常陷入的誤區是:人們的確需要公共情緒的宣泄、也需要尋求認同,但終究是期望解決方案的形成。
因此大量描述人們對于公共議題的焦慮,雖然具備傳播性,但反複消費也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情緒,從而引起了傳播的反效果。百度的設計巧妙之處在于,並沒有花費任何筆墨在問題産生的原因、焦慮的討論上,而是在百度生態內給出了實際的解決方案。
資訊閱讀的相關部分也體現了同樣的思路。按照慣性思維,內容資訊類産品的年度報告,往往圍繞著內容數量、創作者數量、優質內容成長來進行,以背書這款産品的使用價值。
但實際上,這樣的策略雖然很符合行業邏輯,但並不符合用戶邏輯——簡單來說,除非用戶對産品擁有強烈的認同感,否則用戶的體驗、包括對使用價值的認定,其實是用戶自己的使用方式決定的,並不以任何形式的背書進行轉移。
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年度報告落入“自嗨”的怪圈,就需要從用戶的角度來進行思考,並用用戶熟悉的方式予以呈現。因此可貴之處在于,百度並沒有選擇“喜報式”的宣講,而是在春節場景中,尋找對于用戶來說最有價值的存在方式——簡單直接地告訴用戶,“春節的時候使用百度,你可以獲得什麽”。
總之,相比于傳統的産品宣講式報告,百度的“春節大數據報告”更像是一個裏程碑式的注解:
當人們看到百度的各個産品,能夠以最自然的方式、以最有建設的方式,出現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場景裏,並將“春節”場景中已有的預期體驗提升一個新的維度,一個鮮明的信號也隨之出現。
百度基于搜索引擎所搭建的生態,已經基本形成,並且已經逐漸被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這給了百度有機會産出“春節大數據”的可能,也讓百度有能力抓住春節去幫助産品“打破邊界”的特殊場景,從而向人們展示百度不止于“搜索引擎”的能力。
這份春節大數據報告反映了春節中國各方面變化,也與百度搜索功能、移動生態的進化密切相關。通過閱讀這份特殊的“年度報告”,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百度已經不僅是一個搜索工具,其媒體屬性和服務屬性也在持續增強。
這是百度的野望,也是這個時代下,人們對于互聯網的期許:當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當對新技術的向往已經成爲人們性格的一部分,人們也需要將這樣的“探索”和“融合”寫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