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發展理念借鑒了美國人,就是無論是誰,只要你加入了我們,就是我們中的一員。
這是一種美國式的理念:你可以保留你原來的名字,只要你來了,加入了我們,你就是美國人。美國人、新加坡人都需要吸引人才在保障自身長遠發展,所以他們接納外面的人。新加坡人也讓這種發展理念成爲自己的典型特征。
新加坡國土面積小,資源匮乏,如何在幾十年內發展成爲世界前列的發達國 家?其治理體系、發展理念、科技創新、人居環境等方面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開始,新加坡面臨的問題是:夾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更加豐富、生活空間更加廣闊的鄰國之間,新加坡如何生存下去?
新加坡如何才能使自身不同于鄰國呢?
它們的體制不清廉,我們要清廉;它們的法治一塌糊塗,我們要厲行法治。一旦達成一份協議或做出一個決定,就要堅守下去。這就是新加坡最初構想的。
新加坡在努力給投資者創造一個可靠、可信的形象。新加坡要有世界 級的基礎設施、一流的工作人員,所有人都接受英語教育。海空運輸良好,電纜、衛星通信良好,並且還要有良好的互聯網通信。
一個民族的生活標准取決于很多基本因素:1,它的資源總量與其人口總數的對比情況;2,技術與工業發展水平;3,教育培訓水平;4,文化、紀律和勞動力水平。
另外法治建設的成就至關重要,這決定了營商環境是否良好,是否能吸引資金和人才來。
曆史上,羅馬di國與不列顛di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個國 家都制定了全面的、統一的法律體系,這保護其貿易繁榮了幾百年。
現在,國 家要想確保自己的競爭力,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搜羅人才、發現機遇,歡迎外國人才。
21世紀,環境是否安全、經濟能否增長,最關鍵的因素不是這個國 家是不是民 主,而是這個國家的人口因素決定的。
許多政 府逐漸認識到,僅靠移 民無法解決國 家面臨的一切人口難題,有必要采取更加主動的措施鼓勵生育或優化教育體系。
成功的社會就是能輕而易舉地同化外國人的社會。
硅谷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不僅不存在膚色和種Z歧視,一切唯才是舉,而且具有吸引新人加入的能力。國 家、政 府、企業都應該學習這些特點,才能吸引全球化的精英人才。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個偉大的人物,他在新加坡發展的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光耀曾說:“搞改 革不要操之過急,沒有人願意喪失自己的種族、文化、宗教甚至語言屬性。作爲一個國 家,要想生存下去,你需要具有某些共同的屬性,具有一些相同的東西。如果你改 革步子邁得太大,就會招來問題,要慢慢地、穩步地推進。”
爲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服務國 家發展,新加坡對實行了成功的“雙語教育”。
李光耀說:“如果我把英語強加給所有新加坡人,那我就會四處碰壁。如果我試圖把漢語強加給所有人,那麽我也會立即遭到抵抗、立即遇上麻煩。但我給每位家長提供了一個選擇,讓他們自己決定讓孩子學習英語還是學習他們的母語。通過他們的自主選擇,再加上市場機制在過去30年間的推動,我們最終確定了以英語爲第 一語言、以漢語爲第 二語言的格局。”
現在,新加坡已經成功地把以漢語爲教學語言的大學轉變爲以英語爲教學語言的大學。
如果新加坡非要在5年或10年的時間裏完成這項變革,而不是通過自 由選擇在30年內完成,那麽就會給其帶來災難。
大多數第三世界國 家的失敗都是因爲在剛剛獲得獨 立後那段時間,也就是20世紀60~80年代,刻板地堅持風靡一時的社會制度,加強對經濟的幹預,希望以此加快發展步伐。
采取幹預性經濟政策就會導致資源錯配,增加了官員貪腐的機會。蘇聯解體後,這種計劃經濟的理論不被認可了。
如果當時這些國 家堅持維護社會秩序、給人民提供教育、維持睦鄰友好關系、厲行法治、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那麽國 家沒有道理不發展。
新加坡就是在當時那樣的背景下,規劃了國 家發展戰略,首先盡可能地想辦法吸引來自中國、印度等亞太國 家和來自發達國 家的人才,吸引這些人加入新加坡。
沒有外來人才的湧入,即便是美國也不會如此成功。
美國的原 子 彈研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在希t勒執政的20世紀30、40年代逃往美國的歐洲人才,甚至美國的太空計劃能夠啓動也要歸功于德裔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他在“二戰”中發明了飛行炸 彈,戰爭結束時被美軍俘 虜,並被帶到美國。
自那時起,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有才華的專業人士、學者、研究人員和作家都在美國的吸引下從英國和歐盟來到美國,因爲美國歡迎他們並給他們提供研究設施,或者因爲他們在美國可以在商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增加了美國的成就。如果擁有2.8億人口的美國能通過人才興國,那麽擁有300萬人口的新加坡也是這樣做的,不然新加坡就不會是一 流發達國 家。
以色列有400萬猶太人,但他們的智慧足以和一個4000萬人口的民族匹敵。每個人都知道上海人非常聰明、機智,但很少有人知道爲什麽。
這是因爲自鴉 片戰爭的180年以來,自從成爲通商口岸,上海就吸引了來自長江三角洲、浙江、江蘇以及其他省份的人,這些人雄心勃勃、精力充沛且富有才華,網羅人才數量達兩三億。
雖然上海籍的高層人員數量不及北京,但它的全方位人才數量卻是很充足的,因爲它依賴的不只是這個城市本身的2000多萬人口。
新加坡通過各個家庭的努力推動經濟增長,把個人及其家人的雄心融入新加坡的整體規劃中。
比如,新加坡竭力通過教育改變孩子們的命運。
新加坡政府可以創造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人們快樂地生活、實現成功並自 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最後國 家經濟是成功還是失敗,取決于其國民會采取什麽樣的行動。
新加坡做的很好,因他們建立起的文化背景很好,新加坡人崇尚節約、勤奮、孝順和忠于家庭,最重要的是他們尊重學問和學習。
當然,他們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新加坡之所以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因爲新加坡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實現了某些變革。
他們知道效仿西方和日本會有什麽樣的結果,知道從中獲得的好處,西方和日本給新加坡提供了前車之鑒。
他們也知道,要想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語言和文化必須改變。實際上,語言和文化是否具有優勢,取決于它們能否幫助人們靈活地應對變化的環境。
比如,從1868年明治維新至今的一個多世紀中,日本的語言和文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適應了新形勢的需要。
日本人成功地采用了西方的科學與技術,因爲他們在語言和文化的問題上很靈活、很務實。他們借鑒了西方的新制度和新思想,他們實行了全民教育,設立了兩院制的議會,實行了法典,根據德國與英國的模式改 革了陸軍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
他們自 由地采用西方詞彙,給日語注入了活力。在“二戰”戰敗之後,在美國占領日本期間及結束占領之後,日本吸收借鑒了很多美國的詞彙,正如日本曾經借鑒中國的發明並加以改進一樣。
中國之于美國和新加坡的不同之處,從內部來看,主要挑戰是文化、語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國人才,今後還會面臨治理方面的挑戰。
在接受有才華的移 民的問題上,即便中國和美國一樣開放,未掌握漢語的人又怎麽能進入並融入中國社會呢?漢語有很多單音節和聲調,是一門非常難學的語言。口語或許幾年就可以掌握,但想快速閱讀卻很難。
不知道中國在雇用外國人才時能否克服語言障礙及由此帶來的困難,除非讓英語成爲主導語言,就像新加坡一樣。
在新加坡,孩子們先學漢語,然後學英語。他們可能十幾歲就去美國了,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他們的頭腦裏仍流淌著4000年的漢語名言警句。
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的絕對額、還有制造業將不可避免地趕上美國,但其創新能力可能還是不能匹敵美國,因爲中國的文化傳統、思想包袱太重,並且不是很鼓勵進行思想的自 由交流和碰撞。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4倍于美國的國 家卻少有在技術尖端領域的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