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新消息在新加坡炸開了鍋:
新加坡或將取消入境14天的隔離政策!也可能對其他疫情相似國家遊客開放旅遊!
換句話說,入境新加坡很有可能不再需要隔離了,外國遊客也可以進入新加坡旅遊了。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據《聯合早報》8月15日報道,新加坡新任交通部長王乙康上周在交通部線上舉行的國慶敬禮儀式上致辭時,親口表示:
“要履行14天居家隔離對旅客是一大障礙,我們可能得考慮以嚴格的冠病測試機制來取代。”
也須采取明智的措施,根據每個國家的傳播風險逐步開放邊境,例如可考慮單方面向一些已控制好疫情的國家或區域的乘客開放。
對此,很多朋友表示一臉問號:難道現在新加坡的疫情是徹底控制住了?連14天入境隔離這個步驟都可以直接跳過了?還能開放旅遊了?
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01. 邊境開放與入境隔離
邊境開放與入境隔離和疫情控制有直接關系嗎?
答案是肯定的。
境內確診病例與境外輸入病例,這也是很多國家在統計疫情病例數據時會采取的病例歸類方式。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邊境開放程度較高,境外輸入病例增加的風險也會隨之走高;如果一個國家有強制入境隔離的政策要求,也會很大程度上降低疫情由境外輸入向本地傳播的風險。
不妨以英國和中國爲例,看看邊境開放之于疫情控制的意義。
英國下議院民政事務委員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英國政府未能在疫情爆發初期對所有入境旅客實施檢疫政策,導致新冠病毒在英國傳播的速度更快,也導致更多人飽受病毒侵襲之苦。
英國下議院民政事務委員會認爲,英政府在三月份未實施入境政策,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下議院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伊薇特·庫珀(Yvette Cooper)說道:
“三月中旬返回英國的感染人數達到了峰值,這些人入境後沒做任何檢查或隔離,他們回去上班、乘坐交通工具,甚至會與家人見面。”
報告中的數據指出,大約有一萬多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旅客在二月及三月入境英國,但由于當時政府要求不對這些旅客進行隔離,是這成爲英國爆發疫情的導火線之一。
之後幾個月,英國的疫情控制情況一直不甚樂觀。終于在5月22日,英國內政大臣Priti Patel頂住壓力,把入境隔離正式化。英國政府規定,自6月8日起,所有入境英國的旅客,包括從海外返國的英國居民,入境後均需進行自我隔離檢疫14天。
旅客需要依照規定填寫“旅客地址表(passenger locator form)”,留下聯系方式、旅行詳細信息以及進行自我隔離的地址。英國當局會對自我隔離人士進行抽查,一旦被發現違反隔離規定,將面臨多達1000英鎊的罰款,甚至可能會被強制要求出境。
然後,結果怎麽樣呢?
政策實施首日,也就是6月8日,英國媒體《郵報》在機場采訪了一圈,只有少數人表示會自覺隔離。
49歲的Fiona Gathright女士在布裏斯托有房子。她已經爲自己預約了計程車,表示會一路乘坐計程車回到自己的房子隔離。
“但是跟你說實話吧,我不覺得政府會派人來查,要不要隔離完全取決于個人。”
甚至有的人在接受《郵報》采訪時,直接就去了地鐵站,表示會馬上回辦公室開始工作。
“如果鮑裏斯想讓我們隔離,那就得給我們准備接送專車,我現在要去上班了。”
還有很多乘坐國際航班的旅客表示,降落以後根本就是暢通無阻,愛去哪兒去哪兒。
目前,英國新冠感染死亡人數超過4萬,這一數字在歐洲國家中最高。
同樣是入境隔離,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就顯得有序多了。
北京作爲首都,打響了嚴防境外輸入的第一槍。從3月16日零時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隔離人員費用需要自理。應當說,這是非常嚴格的限制措施。
首先,限制範圍是“所有境外進京人員”,也就是無論國籍和來源地是哪個國家,只要從境外進入北京一律適用該項規則;
其次,對于這些人員采取的措施是“集中隔離”,而非讓他們回到北京的住所或者酒店進行“居家隔離”。簡單一點來理解,只要這段時間從境外前往北京,入境之後哪兒也去不了,首先必須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待上兩周時間。
之後,其他城市也陸續推出了相應的入境隔離措施,甚至有的城市還會視情況延長隔離期限1-2周。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4月13日就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輸入工作情況。
對入境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還有有發熱等症狀的入境人員,立即送到定點醫療機構去進行隔離治療。通過核酸檢測進行確診或者是再次排查。密切接觸者要進行14天集中醫學觀察。
非上述四類人員則需要在入境點的所在的省份實施入境後的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在集中醫學觀察期間,可以自願自費接受實驗室檢測。在集中隔離觀察期間的第3天、第5天可以進行2次核酸檢測,同時在第5天可以再次做一次血清特異性的IgM抗體檢測,上述三種檢測如果都是陰性的,在集中醫學觀察7天後他們可以選擇回家,居家再進行7天的醫學觀察。
經過醫療衛生機構判定爲無症狀感染者:需要接受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在集中醫學觀察期間,經過2次核酸檢測,這2次核酸檢測需間隔24小時,2次檢測陰性之後才可以解除隔離。
總結一下:有症狀立刻集中治療;沒症狀至少隔離14天。
4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輸入最新情況。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監察專員王斌介紹,對于境外輸入疫情的防控,我們始終采取的是“境外-國門-家門”這樣一個無縫銜接和閉環運作的防控模式,整個全鏈條管理中,無論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發生疫情。
截至目前,中國所有城市中官宣隔離政策最爲“寬松”的是上海。從7月27日起,將對從上海入境的人員實施有條件的“7天集中+7天居家”隔離措施。
即便是隔離政策最“寬松”的上海,隔離14天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故此,中國境外輸入病例數和病例總數都得到了較爲有效的控制。
總的來說,對入境人員實行隔離醫學觀察是世界各國通行做法,也是保護廣大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這次疫情中堅持不實行邊境限制和隔離措施的瑞典,一度成爲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的死亡率逼近7%。
取消邊境限制和隔離措施對抗疫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且由于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很多國家都在面臨著疫情的再次爆發。 就新加坡自身而言,最近的境外輸入病例也比之前有所增加。 這樣的風口浪尖上,新加坡可能很快就會取消14天隔離的政策並且開放旅遊,這到底是爲什麽?
02. “被迫開門”的新加坡
原因很簡單。再不“開門”,經濟就要頂不住了。
王乙康致辭時強調,新加坡要繼續生存、蓬勃發展及繁榮,就必須保持邊境開放、與世界接軌,成爲全球經濟的樞紐。
他指出,疫情影響了海港和機場兩大命脈,嚴格的邊境防疫措施及人們不放心出行,導致國際航空和旅行幾乎歸零。
這裏給大家畫兩個重點:航空業和旅遊業。
新加坡的旅遊業和航空業一向是支柱型産業,因此航空業和旅遊業如果一蹶不振,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將難以預估。
先說航空業,王乙康表示:
過去,我國機場一天有超過1000趟客機起降,如今僅有約150趟;新加坡曾是世界排第七位的最繁忙機場,但現已下降到第50的位置,更糟的是,我國沒有內陸航空業可以依靠。
新加坡已想方設法帶動需求,目前貨運航班仍使用樟宜機場,但僅占疫情前總航班的約5%;過境轉機乘客也大爲減少,一天約400人或一年15萬人次,疫情前每年有近2000萬人次。
“樟宜機場的同事跟我說,冠病讓我們倒退了至少40年”。
除了樟宜機場受到影響,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
4月25日,新加坡航空公司宣布目前只保留飛往15個城市的航班,包括6個東南亞城市、東京、上海、倫敦及洛杉矶等。僅存的所有航班都須獲相關監管當局批准。
身爲新加坡的國家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SIA)面臨成立以來最嚴重危機,航運量大減,今年首季淨虧損新幣11.2億元。新航今年6月份營運數據顯示,整體乘客運載量跌幅高達99.3%。
這是新航自1972年獨自運營48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新加坡無法靠內需拉動航空業,要想“讓樟宜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客機再次展翅高飛,重振航空樞紐的地位”,就必須保持邊境開放。
再說旅遊業,新加坡在2019年吸引了1910萬人次旅客,旅遊業總收入爲277億元,占名義國內生産總值的5.4%,高于建築業和資訊通信業的占比。不包括餐飲和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新加坡的酒店、景點和旅行社等核心旅遊業者去年共聘用了6萬5000名員工。
疫情爆發後,邊境管控措施讓新加坡失去了外國遊客。所有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包括酒店、零售等等,都遭受重創,新加坡旅遊業步履維艱。
新加坡旅遊局7月發布公告稱,受疫情影響,今年1月至3月,新加坡接待國際旅客約270萬人次,同比下降43.2%。同時,新加坡旅遊總收入約爲40億新元(約合人民幣201.19億元),同比減少約39%。
而第一季度還不是新加坡旅遊業的最低谷。
新加坡從4月7日至6月1日實施了名爲“斷路器”的疫情阻斷措施,讓旅遊相關服務陷入停滯。而且,即使新加坡在6月2日進入“解封”第一階段,旅遊業也沒有隨之解禁。直到7月1日,才有部分旅遊企業獲批重新開始運營,但這樣的運營也面臨重重限制,而且外國遊客還無法恢複。
7月15日,新加坡著名景點聖淘沙名勝世界宣布裁員,當地媒體稱被解雇的員工可能達2000人。聖淘沙名勝世界表示,裁員是因爲疫情給新加坡旅遊業帶來了“毀滅性沖擊”。
7月18日,新加坡旅遊業最亮眼的名片之一、新加坡酒店界傳奇——萊佛士酒店因重修開業不久便遭遭疫情重擊,收入嚴重下滑,宣布裁掉15%的員工。
有分析師接受《海峽時報》采訪時表示,預測金沙酒店情況也不容樂觀,恐將步萊佛士酒店後塵。
“由于新冠影響,濱海灣金沙集團不得不裁掉部分員工,這只是時間問題。 這是因爲單靠新加坡國內市場是不可持續的,旅遊業何時可以重啓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更可怕的是,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新加坡旅遊業面對的困局還將延續下去,缺失國際旅客將讓整個行業蒙受巨大損失。
爲了應對國際旅客的缺失,新加坡政府想盡辦法拉動旅遊內需。
7月22日,新加坡企業發展局、聖淘沙開發公司和新加坡旅遊局聯合宣布推出“重新探索新加坡”(SingapoRediscovers)計劃,旨在支持本地化生活方式和當地旅遊業,鼓勵新加坡居民探索新加坡的不同方面。
具體來說,三方將撥款4500萬新元,通過與社區合作尋找鮮爲人知景點,策劃鄰裏特制行程,以及推出優質體驗和優惠折扣三方面內容,刺激內需,鼓勵本地人在境內遊玩和消費。
推出這項計劃是希望新加坡人能把每年的旅遊預算花一部分在國內。2018年新加坡人海外旅遊消費340億新元,而外國遊客在新加坡的消費大約是270億新元。
從數字上看,新加坡人的旅遊預算的確能拉本國旅遊業一把,但事實上這個計劃的效果存疑。
《聯合早報》對此發表社論指出,新加坡內需市場小,單靠本地消費者難以支撐旅遊業和文化産業。失去國際遊客後,新加坡沒有條件如其他一些國家那樣,能依靠國內市場做到“一切如常”。
所以,開放邊境,對新加坡的旅遊業和航空業來說,幾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
8月17日下午,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Heng Swee Keat)發表聲明,宣布政府將額外撥出總值80億新元的財政預算。
這已經是新加坡政府發放的第五輪財政補貼了。
截止目前,新加坡政府總計頒布了五項抗疫援助配套,前四次抗疫預算案總值929億新元,其中共動用國庫資金520億新元。
-今年2月18日政府宣布年度預算案時,首次將其中64億新元撥作應付冠病疫情用途;
-3月26日,疫情在本地迅速蔓延之際,政府又一次推出484億新元的“堅韌團結”預算案,用于應對疫情;
-4月7日,政府追加總值51億新元的“同舟共濟”預算案,爲抗疫加強力度;
-5月26日,政府再次頒布總值330億新元的第四個抗疫預算案,名爲“堅毅向前”;
-8月17日,頒布的總值80億新元的抗疫延續纾困措施,爲在此艱難處境下的企業和新加坡人持續提供支持。
此次補貼中,航空與旅遊行業將獲得50%的薪水補助金,長達7個月;另外,政府將額外撥款1億8700萬新元來支持航空行業。因本地旅遊業受到重挫,政府也將再度撥出3億2000萬新元的“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費券”(Rediscover Singapore Vouchers)來推動國內旅遊。
但是,再有錢的政府也不可能一直“補貼”下去,爲了經濟的發展,新加坡的邊境開放,是“不得不”,也是“必須”。
03. 健康與經濟可以共存嗎?
“健康和經濟的考量並不相互矛盾”
王乙康部長如是說道。
所以,在疫情傳播性依然較高且暫無有效疫苗大規模使用的情況下,保護健康和發展經濟真的可以並行不悖嗎?
關注新加坡的人都可以在近期政府發布的疫情數據中發現,近期,在新加坡逐步開放邊境之後,輸入型病例已有所增加。
這已經是新加坡面對的第三波境外輸入疫情了。
此次輸入病例中,以全球疫情“重災區”印度爲首(64人),其次是菲律賓(24人),其余的來自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美國等國家。
大部分輸入病例爲工作准證持有人(27人)和新加坡人(23人),還有20名永久居民和19名家屬准證持有人。
這並不足爲奇,新加坡作爲一個移民國家的特性和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雖說疫情爆發以來,各國紛紛出台了各種出行限制,但往返新加坡的人還是不在少數。
新加坡國立大學Saw Swee Hock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副院長亞曆克斯·庫克(Alex Cook)副教授表示,自一月份第一波來自武漢的輸入病例和三月份第二波來自歐美國家的輸入病例之後,目前新加坡正經曆著第三波比較密集的輸入病例。
我們從第二波輸入病例中總結到的經驗是,隔離是消除輸入病例造成二次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繼續使入境者與社區人群隔離,那麽就不用太擔心會引發社區傳播。
這麽一看,這第三波境外輸入疫情情況好像並不樂觀?
再來看看新加坡應對這波境外輸入疫情的措施:
目前,新加坡會對所有入境的旅客進行病毒檢測,對檢測到的所有確診病例進行集中隔離,對檢測結果呈陰性的旅客,當局會嚴格監控其未來14天的行程,任何基于家庭的隔離制度也需要嚴格執行,確保不會引發社區傳播。
8月4日,新加坡移民關卡局(ICA),人力部(MOM)和教育部(MOE)還在聯合新聞稿中宣布了一個重磅新措施:從8月10日晚上11:59起,所有需要執行居家通告(SHN)的入境者需要在整個14天的隔離期間佩戴電子追蹤器。
從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除外)入境新加坡者目前只需要在他們的住所履行14天的居家通知。
相反的,從其他國家入境新加坡的人仍然必須在指定設施履行居家通知。
總結一下,需要強制佩戴電子追蹤器的人:過去14天內去過澳洲(維多利亞州除外),文萊,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內地,新西蘭,韓國,中國台灣和越南的人,抵新後將執行居家隔離;以及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各種長期准證持有人(包括學生准證持有人,工作准證持有人及其家屬)。
事實上,王乙康在表示考慮邊境開放時,有提到一個前提:逐步向疫情相近國家和地區開放。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逐步,和疫情相近。
逐步,就代表,新加坡並不會不計後果地一下子全部開放,更有可能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小批量開放開始嘗試,在可控範圍內接待少數外國遊客;
疫情相近國家,這個的衡量標准就有些模糊,是按照確診病例總數呢?還是感染率?抑或是死亡率?以及,如何去判定某個國家/區域是否控制好了疫情呢?
這一點還有待新加坡政府給出確切的答案。
除此之外,王乙康部長在提到可能取消14天隔離要求時,還特別強調會以嚴格的病毒測試機制來取代,結合新加坡在抗擊前兩輪境外輸入疫情方面的表現,或許也可以讓民衆們稍微放心一點。
總而言之,在關于開放邊境與入境隔離的問題上,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零風險,盲目追求零輸入案例不是一個科學的目標。
這樣的話,健康是保住了,經濟也可能垮了,到時候受苦的依然是廣大民衆。
但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境外輸入疫情帶來的健康風險,也顯然是不可取的。
對新加坡而言,健康與經濟可以共存,但必須采取讓民衆放心的檢測及其他防控措施,把輸入風險降到最小,同時把握好開放的程度。
至于如何把握這個度,就要看新加坡政府的功力了。
資料來源:
1. 聯合早報:王乙康:我國考慮對疫情相近區域遊客開放一般旅行
2. 英國研究中心:韋伶鈴:疫情下的英國入境隔離政策:爲何招致反對?
3. 北京日報:國家衛健委:早期未對所有入境人員集中隔離,導致疫情擴散
4. 中國政府網:入境人員隔離、無症狀感染者篩查……防控境外疫情輸入這樣做!
5. 新華財經:疫情之下,新加坡旅遊業步履維艱
6. 時代財智:王瑞傑:再撥80億新元配套援助疫情
7.梁建章:入境隔離要分級管理,避免一刀切
8.人民網:歐洲單日新增病例數持續上升 感染群體趨年輕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