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慶祝國慶55周年時說:當我們在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或濱海灣浮動舞台舉行國慶慶典時,國人都 可以看到濱海灣迷人的風景線。政府三年前宣布把濱海灣浮動舞台改建成永久建築,並將它稱爲“衛國廣場”。
顧名思義,“衛國廣場”就是號召新加坡的武裝力量來保衛國家。但是筆者認爲,只靠新加坡的武裝力量是難以保住這個國家的,目前新加坡還有美國的駐軍。而新加坡的武裝部隊,因爲國家太小,只好有一部分部隊還安排駐軍在國外,發生戰爭時期再招回來。但是真正發生戰爭的時候,可能難以實現這一方案。可以說,想依靠“衛國戰爭”來保衛這個國家,可能難以“保住”。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保住這個國家,和平才是新加坡的立國之本,新加坡呼喚“ 和平廣場”!
首先說說 “衛國”一詞
“衛國”一詞,最經常用的是和戰爭聯系在一起,一講到“衛國”,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戰爭。如二戰時期的蘇聯“衛國戰爭”。而新加坡的存在,關鍵是二戰後這一地區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當然局部的越南戰爭,對新加坡國家的存在的影響也不大。
新加坡從英國殖民地的獨立,基本上是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後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分分合合,也沒有經過戰爭,沒有流過一滴血。1965年,新加坡在被馬來西亞趕出來的時候,李光耀認爲,獨立後的新加坡難以生存,所以哭著要求馬來西亞收回成命,後被馬來西亞拒絕。因爲李光耀認爲,這個地區情況十分複雜,只要發生戰爭,馬六甲海峽就會被封鎖,作爲一個國家的新加坡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他要求回歸馬來西亞。
而二戰後,和平發展成爲當今世界的主流。新加坡國家成立五十五年來,這一地區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一點出乎李光耀的預料,所以新加坡能夠從“棺材裏面蹦了出來”,不但生存下去,而且發展爲發達國家。這首先要感謝和平環境,可以說,沒有這一地區的和平,就沒有新加坡這個國家。所以說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渴望和平,最反對戰爭的國家。
“衛國”還是“維和”,新加坡的武裝部隊成立5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衛國戰爭”,反而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活動,爲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這支部隊主要任務是“維持世界和平”。
第二說說廣場來曆
新加坡的“ 衛國廣場”,所在地濱海灣,曾經是一片大海。新加坡人在這一帶進行填土、建造堤壩,積水成池,逐步將它發展成一個亮眼獨特、朝氣蓬勃的市中心。從濱海灣放眼望去,國人立刻能親眼看到新加坡的變化,想像新加坡在未來所擁有的無限可能。如今,國民服役人員完成了基本訓練後,都會邀請親友們到濱海灣浮動舞 台參加他們的結業檢閱禮。
“衛國廣場”的初步設計 ,它將和這 一帶的中軸對齊,成爲一個在市中心閃亮的小紅點。衛國廣場將會是一個老少鹹宜、同歡共樂的場所。當然,今後,新加坡人也會和往年一樣, 繼續在這個地方舉辦國慶慶典。新加坡的重大活動可能都將會在這個廣場進行。
第三說說新加坡的經曆
既然叫 “衛國廣場”,那我們就有必要說說新加坡這個“國家”的來曆。可以說新加坡在近代史上,是一個多料的“殖民地”,甚至可以說是“殖民地管的殖民地”。
一是印度尼西亞 。 8世紀時,新加坡地區歸屬印度尼西亞的室利佛逝王國,被稱爲“淡馬錫”。大約在12世紀中期,室利佛逝王國的聖尼羅尤多摩王子在此建立了信诃補羅王朝,即“獅城王朝”。這裏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商人們多在此補充淡水資源和其他物資。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地區逐漸繁榮,成爲著名國際港口。
二是馬六甲王國。14世紀,由于爪哇和暹羅的侵略,此地走向衰落,新加坡歸屬馬六甲王國。
三是 葡萄牙。16世紀,新加坡是是葡萄牙人的殖民者,當時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新加坡被劃給新建立的柔佛王國,由該國派遣天猛公統治。
四是英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開啓新一輪殖民統治。新加坡由此成爲英國的殖民地。
五是荷蘭。1815年,拿破侖在反法戰爭中失敗,荷蘭奪回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重新控制東方貿易。于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據點陷入荷蘭包圍。
六是二次回到英國。英國東印度公司駐馬來亞助理秘書史丹福·萊佛士爵士意識到,他們急需在馬六甲海峽東面尋找新港口。萊佛士選中了新加坡,1819年初,率先登島,占領港口。
七是日本。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迅速入侵東南亞地區,並且戰勝了英國人,1942年占領了新加坡,改新加坡爲昭南市,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八是三次回到英國。1945年二戰結束後,英國人重新回來,新加坡再次回歸爲英國的殖民地。但是,有時新加坡基本上並不是英國直接管理的殖民地,而是交給印度或者馬來亞管理。
九是印度。1826年,英國將其在東南亞的3塊殖民據點——槟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爲單獨省區(即海峽殖民地),劃給同爲英國殖民地的印度。
新加坡全境歸屬東印度公司管轄,新加坡島連同附近海域、海峽和島嶼永久割讓給東印度公司。
十是馬來亞。1910年,英國確立在整個馬來半島的殖民統治,新加坡被改劃爲英屬馬來亞的一個邦。
1959年,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地,宣布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成爲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聯邦“趕出”,“被迫”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所以說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未來,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李光耀曾經說過,200多年後,新西蘭肯定會存在,但是新加坡會不會存在就很難說了。
第四說說新加坡的人口
新加坡現在有人口500多萬,其中具有新加坡國籍的只有300多萬,外國國籍的人約200多萬。而500多萬人口中,如果按照來源分,七成以上是華人;近兩成是馬來西亞人;近一成是印度人,還有極少數是其他國家的人。
如果在新加坡說“愛國”一詞,人們就會提出一個疑問:是愛你的祖國還是愛你所在的國家?而華人,一般對愛國的理解,基本上就是熱愛祖國,華人的祖國自然是中國。《黃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曾經也是新加坡人,歌中的“保衛祖國”自然是中國了。其他如馬來西亞人;印度人等等,心目中的祖國,也不是新加坡。
所以這裏的“衛國”,在不同國籍或者不同祖籍的新加坡人心目中,理解是不一樣的。況且,今後新馬是否還會合並還前途未蔔,因爲在本世紀初,新加坡曾經又向馬來西亞提出,回歸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答複是,條件還不成熟。
至今,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西亞語;國歌是馬來西亞文;國徽上有馬來西亞的標志物–老虎等等。在新加坡,有許多華文媒體,如果不看華文媒體的地址,就分不清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辦的媒體,華語廣播也是一樣,根本聽不出來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的廣播電台。
從新馬兩國人民頻繁交往的事實情況來看,每天有數十萬人員和車輛往來新馬之間,新馬一家,交往無障礙,新馬分家,交往就很麻煩了,經常出現在新馬口岸是排隊的人流與車輛,假如今後有一天,新馬再次合並,這裏的“衛國”,是保衛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呢?
最後說說廣場名稱
綜上所述,這個廣場命名爲“衛國廣場”並非是首選,筆者曾經考慮過多個名稱,除“和平”外,還考慮到“友誼”“獨立”“勝利”,以及新加坡的國花“胡姬花“,和新加坡的別稱”淡馬錫“”獅城“等等,但是對新加坡最爲重要的是“和平”,因爲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附近又有南海和台海等等“敏感地區”,存在許多“不安的的因素”,假如有的國家一時控制不住“擦槍走火”,馬六甲海峽只要一封鎖,對新加坡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所以建議這個廣場更名爲“和平廣場”。可以說,沒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就沒有新加坡這個國家的存在,在新加坡的中心市區濱海灣,設立一個“和平廣場”確實很有必要,“和平”不但是渴望和平的新加坡人民對和平的希望,也是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的共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