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田柏強 南洋時評 4天前
今年是二戰勝利75周年,也是萬隆會議召開65周年。在65年前的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在印尼萬隆召開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 。會議的主題就是“和平共處”!
萬隆會議當時主要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公報中”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系准則的重要貢獻,是世界曆史進程中劃時代的裏程碑。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中國總理周恩來在1953年12月會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式頒布,主要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式頒布後,被越來越多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所接受,並載入包括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宣言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性文件,對推動國際關系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發揮了重大曆史作用。
現在,中國首倡、萬隆會議上正式頒布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爲世界各國外交上十分重要的行爲准則。
新加坡不是萬隆會議的參與國,因爲當時新馬都還沒有獨立。但是在新加坡獨立後,也十分認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爲了保衛和平與國家的獨立,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加強本國的國防建設。
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濱海灣,過去是一片大海。新加坡在這裏進行填土、造堤壩,把海灣變成了蓄水池,並逐步把周邊發展成亮眼獨特、朝氣蓬勃的新市區。這裏赫赫有名的濱海浮動舞台,多年來因舉辦包括國慶典禮在內的大型活動,去年被改爲永久性設施,並命名爲“衛國廣場”。
從這裏就能看到新加坡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
不過筆者對于“衛國廣場”這個名稱,認爲是值得商榷的。因爲“衛國”一詞經常和戰爭聯在一起,例如世界史上最著名的,二戰時期蘇聯與法西斯德國生死較量的“衛國戰爭”。
二戰後,和平發展成爲世界主流。新加坡獨立五十五年來,沒有發生過戰爭,這一點甚至出乎李光耀的預料。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踢出來”後,李光耀曾以爲“生存不下去”了。但新加坡不但生存下來,而且發展爲一個發達國家。這首先要感謝和平的大環境。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渴望和平、最反對戰爭的國家之一。新加坡重視國防建設,不過新加坡武裝部隊成立50多年來,沒有進行過一次“衛國戰爭”,反而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爲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新加坡現有人口500多萬。雖然不大,卻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旅遊城市,每年有上千萬外國遊客到訪,遠遠超過本國居民。因此筆者認爲,在市中心命名一個“衛國廣場”,未必能讓他們想到這個廣場對于新加坡國民防衛的意義,反而容易聯想起“衛國戰爭”。
而加強國民防衛的意義,是爲了保衛“和平”。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南部咽喉,附近瀕臨南海等“敏感地區”,存在諸多“不安因素”,特別是近年來,中美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一些國家大量增加軍費,並增加在本地區的軍事活動,使人們在擔心“新冷戰”的同時,也在擔心是否會有戰爭或擦槍走火事件。
這與當今的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是背道而馳的,與世界人民對和平的向往也是背道而馳的。戰爭是萬惡之首,是人類的自相殘殺!對新加坡來說,最爲重要的當然還是爭取和維護“和平”!
與自然災害不同的是,戰爭是人類可以防止和控制的,自然災害是不可控或不可測的。因此,在新加坡如果能設立“和平廣場”,可體現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和追求,號召人們“反對戰爭”;同時與新加坡加強全民防衛、保家衛國的目標是一致的。
如今,新加坡在東盟十國內占有重要地位。而當年的萬隆會議就是在東盟成員國之一的印尼召開。印尼是東盟最大的國家,而新加坡則是東盟最小的國家。但新加坡人願意遵循和維護《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不言而喻的。
和平也不只是新加坡人的希望,更是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共同的希望!
因此筆者鬥膽建議,爲紀念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式頒布65周年,紀念二戰勝利75周年。不如把新加坡目前的“衛國廣場”更名爲“和平廣場”,豈不是更好?
歡迎投稿。請在公衆號內回複“投稿”獲取詳情
相關閱讀:
- 調查顯示:多數新加坡人沒有強烈的排外情緒
- 新加坡不是一個國家?美國人又錯了!
- 新加坡總人口10年來首次下滑 意味著什麽?
- 新加坡受益!字節跳動、騰訊等紛紛加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