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培訓的老師告訴我,
那些平時很少表露情緒的人,
常常會在課程快結束的時候,
哭得特別厲害。
爲什麽會哭那麽厲害?
不表露情緒的人,
並非他們沒有情緒,
而是他們擅長壓抑自己的情緒。
課程用一些方法
讓他們將內心的情緒釋放出來。
因爲太多情緒被壓抑,
釋放的時候就表現爲哭得特別厲害。
很多人以爲自己“忍一忍”情緒就消失了。
其實不然。
沒有被疏導的情緒不會隨便消失,
它們會轉化成身體的負擔,
讓一個人內耗過重。
一個人可能總是感覺不愉快,
輕度或中度抑郁,焦慮,失眠,
嚴重的情況還會轉化爲疾病。
壓抑情緒的人
親密關系也往往有一些問題。
理性的另一面是“冷漠”。
親密關系最主要要求的就是“情感連接”,
一個經常壓抑自己情感的人,
如何與對方連接?
02
一個不許孩子哭的爸爸
我曾和幾個朋友相約去海邊玩,
一個朋友的老公
就是個總壓抑自己負面情緒的人。
他兒子很怕下水玩。
這很正常,
有小孩怕黑,
有小孩怕蜘蛛,
有些怕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海。
在沙灘玩就好了。
但朋友老公硬逼著兒子去遊泳。
兒子說:
我不想去,我害怕。
他說:
有什麽好怕的?
然後拖著兒子往水裏走。
兒子驚恐地往後退,大叫道:
我不去!我不去!
他一邊拖一邊說:
你看看人家小姑娘都敢去!你是不是男孩?
這句話好像很管用,
兒子掙紮沒那麽嚴重了,
被他強行拖到水裏。
過了一會兒上岸,
孩子被水嗆了一口,
不停抹眼淚。
他很不耐煩的把孩子拖到朋友身邊,說:
膽子太小了,根本不像我兒子!你給他擦一下。
朋友心疼地拿過毛巾裹著兒子,說:
沒事沒事,不哭了不哭了。
然後對我說:
每次都是這樣,把孩子弄哭了扔我這裏來。老說孩子膽小怪我慣的。
朋友說老公是“直男癌“,
可兒子偏偏比較敏感、膽小,
他常常想方設法鍛煉兒子的“勇氣”。
朋友說:
說兒子不像他,其實像得不得了。
你看看兩人的手就知道了,都喜歡磕指甲。
他爸爸指甲都要嗑沒了,他現在也越嗑越厲害,我給想了好多辦法都阻止不了,可能真是遺傳吧。
聽她這麽說我嚇了一跳。
雖然沒有完全研究過“磕指甲”這種行爲,
但通常對身體有一定傷害的行爲都與“焦慮”有關。
朋友和我聊他老公小時候的事。
她曾聽老公小姨說,
她老公小時候是個愛哭鬼。
他父親非常討厭他哭哭啼啼的樣子。
而他父親訓練他“不哭”的方法就一種——
打。
他父親的理論就是——
打到他不敢哭。
他一哭,父親就打,
哭得越凶,打得越凶。
當然不只是打,
一邊打一邊罵。
罵他窩囊廢,
說再哭就不要他了,
再生個兒子之類的話。
這個方法漸漸開始有效,
他父親拿著棍子打他身上都不哭。
他真的成長了一個“勇敢”的男人。
幾乎喜歡一切考驗“膽量”的活動,
飙車、蹦極、無人區徒步……
她老公有時特別“冒進”,
很喜歡那些略帶“賭博”性質得項目。
平時很冷靜一個人,
有時“膽大”起來似乎有點瘋狂。
他生意上有過一次幾乎無法翻身的失敗,
就是因爲他過于“激進”,
誰說的話都聽不進去。
朋友說他老公現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失眠,
和喜歡咬指甲。
她問我,
有沒有什麽辦法改變他?
我想起那個培訓老師告訴我的話,
建議他去上一些觸及自己心靈深處的課程,
看看自己從小到大
究竟壓抑了多少情緒在體內。
03
每種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
朋友老公的父親,
不能接受他“哭”的行爲。
可孩子往往是用哭
來表達自己的難過、悲傷和恐懼。
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不被允許表達某種情緒的孩子,
並不是再也沒有了這些情緒,
而是學會了壓抑這些情緒。
情緒就像水管裏的水,
它不能正常流動,
就會找到縫隙溢漏出來,
甚至撐破水管。
朋友老公的這些負面情緒,
通過咬指甲、失眠、事業上的激進溢漏出來。
水管會不會在某一天撐破,
不知道。
但是他現在也不允許
自己兒子表達這些情緒,
這很讓人擔憂。
04
不要輕易對孩子說這3句話
其實很多父母不知道,
自己常常都在說這幾句話,
阻止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第一句:有什麽好怕的?
恐懼是人類最重要的情緒。
對于生存來說,
恐懼比快樂重要得多。
當你對孩子說“有什麽好怕”的時候,
他們並不會真的不再害怕。
但是孩子會知道,
他“害怕”這種情緒是不被被接受的。
當他在感到害怕的時候,
他很可能同時出現另一種情緒——
羞恥感。
爲了符合父母的期待,
他會去壓抑自己“恐懼”的情緒。
與其對孩子說“有什麽好怕的”,不如說:
我知道你害怕了,如果我是你可能我也會害怕。
如果孩子必須要做這件事,
不如告訴他們
可以試試怎麽做也許就沒那麽害怕了,
或者你會怎麽做。
父母要記住,
你沒可能改變孩子的真實情緒,
但你可以去了解、體諒他們的情緒,
幫助他們走出這些情緒。
第二句:沒事
孩子經曆的挫折,
對成人來說往往是“小事情”。
成人會隨口說:沒事沒事。
當然我們沒必要大驚小怪,
也沒必要故意去誇大孩子的感受。
但也很可能,
當成人告訴孩子“沒事”的時候,
也忽略掉了孩子的感受。
與其幫孩子去標注他們的感受,不如問他們:
你現在感覺怎樣?
你自己有什麽感覺?
第三句:不要哭了。
哭泣是人類表達情緒的正常渠道,
但很多父母受不了自己孩子“哭”。
尤其是男孩。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幼年愛哭的男孩,
長大以後會缺乏男性氣質。
但有不少心理學家都認爲,
童年過度壓抑負面情緒的孩子,
成年後可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
如果孩子哭泣,
與其告訴他們“不要哭了”,“不許哭”,
不如告訴他們:
你想哭就哭吧,我會陪著你。
來自小樓老師心理課,版權歸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