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朋友聊天,平時他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努力樂觀的人,可是他最近遇到不少糟糕的事情,創業失敗了,欠下一大筆債,老婆得知此事後,兩人大吵了一架,鬧起了離婚。那一夜他喝酒喝到深夜,在外頭過了一夜。
酒桌上他感歎道:“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個樂觀的人,任何事在我眼裏都不算什麽,爲什麽?爲什麽我總是很遇到不到開心的事,生活總是這麽苦嗎?”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的瑪缇娜也曾有這個問題:“生活總是這樣痛苦嗎,還是只要小時候是這樣?”裏昂的回答是:“總是如此。”
是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哪有那麽多開心的事呢。朋友後面又說道:“仔細想來,很多時候,不是我要樂觀,而是別人和我說‘你要樂觀’。”
古人也勸我們“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種寵辱不驚的樂觀精神確實可以令我們度過很多難關。
可是當頻繁的被告知要樂觀時,需要警惕,一個東西走向極端的時候就會“露出馬腳”,這時我總是忍不住要挑挑它的“毛病”。
1、不如意才需要樂觀的心態
只有遇到麻煩事才需要樂觀,所以總是聽到要樂觀的時候,是否也暗示著過去將來有著很多的不如意,你的人生可能是很艱辛的?
魯迅筆下的啊Q就是典型人物,啊Q的“精神勝利法”在很多人看來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把戲”,總是如此不免惹人譏笑。
一個已經習慣了用樂觀的心態面對世事的人,之前定是經曆了諸多磨難。最開始也不知道樂觀爲何物的。朋友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不管不顧,很少過問他的事情,上學時慢慢發現朋友之間關系也不簡單,你的麻煩在他人眼中也許是笑柄,也許也是他的麻煩。
漸漸發現沒有能夠卸下僞裝的環境,沒有可以擁抱的人,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會堅持不住。最終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逃避、承受中學會接納,學會“凡事要樂觀”。
于是,在別人眼中成爲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當然,自己也是這樣認爲的,所以遇到糟糕的事情也總是以樂觀心態面對,很少找人幫忙。
總是自己就把事情解決了,其實這樣也失去了讓別人關心你的機會,結果就是越來越“樂觀”。這樣的樂觀“對付”一些生活瑣事,還算過得去,當遇到人生大事時,也會撐不住。
2、 是因也是果
朋友的這一成長經曆可以用一個心理學名詞解釋:強迫性重複。
英國的精神分析師對強迫性重複的定義是:一種盲目的沖動,重複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爲危害多大,或多麽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複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爲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
在這個事件中強迫性重複的體驗是與人之間的親近不能,最初父母使我體驗到我不該被親近,于是在之後學習和戀愛中重複的體驗著不被親近的感覺。開始的時候是被迫體驗,而往後的體驗是和自身息息相關的。于是再遭遇遭遇事件後啓動樂觀機制,緩解這份體驗帶來的焦慮。
強迫性重複頗有些“命運”的味道。值得樂觀的是,快樂的體驗也可以成爲一種強迫性重複。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也許我們已不再是孩童的面孔,但是我們都擁有童年的經曆,而童年的創傷是可以修複的。當我們修複了童年的創傷,那麽也是能夠“治愈一生”的。
心理學中另一個概念叫做“退行”。是指一個人會在某些情境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些行爲技巧,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境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退行”的存在可以讓我們再一次體驗童年時刻,從而修複當年的創傷。當然,創傷來源于關系,也要在關系當中得到修複和滋養,這需要提供關系對方有足夠的包容與接納,否則將是再一次的“強迫性重複”。在親子關系和親密關系中我們常常會出現“退行”行爲。
我們總說,談戀愛讓人智商變低,當戀人之間的關系越信任越安全時,呈現出來的行爲越童年越幼稚,這正是“退行”在搞鬼。這個時候所經曆的童年創傷會再次浮現,把握好這個時刻,這時正是治愈童年的最佳時刻。心理咨詢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對來訪者提供幫助的。
3、想哭就哭吧
我們要謹防樂觀也成爲一種強迫性重複,因爲當把它當作“至寶”時,同時也把悲觀捆綁于身。爲了張揚樂觀,會主動地接觸痛苦和折磨,然後再以樂觀精神戰勝之。這樣確實能夠嘗到苦盡時的甘甜,可總有些有些勉強。迎上前來的一巴掌,再塞給自己一顆糖,不值得。
如果快樂很難,那想哭就哭吧,無論是積極正向的情緒,還是消極負面的情緒,都是屬于人本身的一部分。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身而爲人,注定是要帶著人類所有的優點和缺點活著。”
希望你擁有隨時可以武裝的樂觀,也可以擁有隨時能夠卸下心防的任性。
作者簡介:@黑紙染白墨,90後心理咨詢師,分享所見所思所感,用心理學的視角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