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三月,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各地封城,旅客禁足。這期間,熱帶島國上最惬意、實在的活動,莫過于逛公園、海邊“吃風”之類的本土旅行,既能遠離塵囂,避開鬧市,更可享受新鮮空氣及溫暖陽光,放空放松心緒。雙溪布洛濕地自然保護區(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 是這非常時期我的首次自遊,應黃胸織雀的感召而來。
猶織燈籠樹間挂
一大早抵達克蘭芝地鐵站,雖然是上班時間,但因前幾天鄰國剛宣布封城,原是新馬交通要站,卻顯得空蕩蕩,毫無人氣。我乘搭925線公交車,來到克蘭芝蓄水池車站;越過馬路,滿懷期待步入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的側門。
站在空曠綠野中,觀看鳥兒在草間雀躍飛行,逍遙自在,宅家多時的郁悶之氣,也一並掏出在此放飛,頓時感覺舒暢無比。
放眼往遠處一望,只見不遠處幾棵灌木上,出現或棕、或綠,大小不一的“草包”燈籠般垂挂著。啊,那不是我牽挂多時的畫面?這種期盼已久突現眼前的驚喜,迅速轉化成一股特強驅動力,雙腳不由自主直往樹叢方向跨步前行。
“草包”燈籠
走在地裏,穿過高及人腰的野草;宿露未幹,滲透進腳上的運動鞋,水汽透過襪子,腳趾感覺有點潮濕。此刻,這些芝麻綠豆都不重要了,我的心神已追附在那群挂在樹上的“燈籠”上;風吹過處,隨著它們搖晃、起舞!
野地高低起伏,由雜草、蘆葦、茅草重重複蓋著,這些盡是織布鳥就地取材的築巢材料;間中,還有遍地蔓延的薇甘菊牽線,簇擁在一起。幸好早已有先行者走出了一條路。我心懷感激、小心翼翼地循著前人的足迹,來到自覺理想的位置才止步。伫立在背陽的角落,晨陽照射在後背,有如充電般暖和。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高挂樹間的“草屋”,深恐錯過鳥兒表演特技的鏡頭。
好戲即將上演,靜心等候。耐性,這或是野外觀鳥者最基本的修行。當然,很多時候還需要好運氣!
錯過繁衍高峰門可羅雀
這次,場面的冷清出乎意料,不僅是“表演者”,“觀衆”也只有我。並非如友人之前所描述的熱鬧,或許繁衍高峰期已過?幸好,隨著太陽升高,綠地水汽蒸發後,逐漸溫暖起來,三兩只雀兒一溜煙飛進鳥巢,迅速鑽入後即竄出,來去匆匆、分秒必爭,似爲覓食餵雛忙?
聚焦注目,細打量樹上懸挂著的20幾個草包。衆鳥巢型式色澤、大小不一,有陳有新。有些綠色倒鍾形的,開著幾個門戶;有些圓渾長卵形,附有飄逸的絲襪形設計。後者令我聯想起人們的住家,有寬敞的洋房,有謙卑的組屋……
其中有新綠色鳥巢,形若倒锺,向下開著兩個大口,其間搭著一道橫梁,裏頭還堆著些許淺色粘土。雄鳥可站在橫梁上,如蕩秋千般,迎賓接客;而泥土有重量,刮風時能起著平衡的作用。這是雄鳥精心打造的“示範公寓”,屬于“半成品”。求偶時,雄鳥“唱情歌”吸引“女友”登門,若獲青睐,即締結連理。爾後,即加緊銜草織巢,雌鳥或也幫忙,協力將倒鍾形巢加工擴建,延伸成標准的長卵形“豪宅”,其底部圓鈍處爲孵卵哺育室,另附加像漏鬥形、通花絲襪般的長筒,用于掩護鳥巢的出入口,預防外敵入侵!遇上雌鳥對“房屋”設計結構不滿意,或會故意刁難,甚至“拆屋”,可憐的雄鳥就得重新築巢。看來,豈止人類,織雀也以“房子”爲論婚嫁的先決條件!
新綠色鳥巢,形若倒锺,向下開著兩個大口,其間搭著一道橫梁,裏頭還堆著些許淺色粘土
織雀心細喙巧天才建築師
平常時期,雌雄織雀的體形與外觀相去不遠。繁衍期爲3月至9月。爲准備娶親,繁衍期一到,雄鳥即換裝:頭頂金黃羽冠,背羽有深褐條紋,胸部呈淺黃色,顯得帥氣耀眼。它憑著鳴叫聲求愛,願者上門。
雄鳥
織雀心細喙巧,織巢技藝高超;天生黑色圓錐形喙,可用來銜草築巢,如針和線,靈巧自如;單憑鳥喙,即可作捆綁、打結等功夫,非常神奇!加上細長的腳趾,均爲“裁剪”和織築專用的利器。據自然觀察者描述,一個鳥巢約需超過三千條來自茅草等的纖維,須耗十余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般“正規”織雀鳥巢長約一米。其織工細致,選材講究,結構牢固,通風舒適;裏外幹淨美觀,堪稱高智慧的精心傑作,因而享有鳥界天才建築師的美譽。
鳥巢築得輕巧牢固,還可循環使用。爲策安全,雄鳥會事先檢查結構,或進行“維修”。難得鳥類也講求物資的循環再生,值得人們借鑒!
織雀社群屬于一夫多妻制,群居。鳥兒配對後完成新巢,雌鳥産卵育雛,不久雄鳥即離去,繼續築巢,另結新歡。據研究人員觀察,一只雄鳥可織築多達5個巢,雌鳥每窩可産2至4枚卵,需時14至17天孵化。雄鳥草屋藏嬌,三妻四妾爲常態,生産力頗高。草屋外貌相似,偶爾會出現雌鳥擺烏龍,誤闖他家下蛋的情況,母鳥都能接納。
向大自然學習共生同榮
早年曾見識織雀部落、群鳥忙築巢求偶的勝景,印象深刻。那是十余年前的事,靠近克蘭芝軍事管制區的一處池塘邊野地裏。當時,由自然導師LF駕車率隊,我們在晨曦中趕路。抵達後蹲駐叢林間,在蚊蟲漫舞,鳥聲啁啾中,我們通過望遠鏡,屏息細看織布鳥的神奇築巢特技。我雖然在漁村長大,但是織雀只愛淡水野地,那是我首次親眼目睹,歎爲綠野仙蹤!
時過境遷,克蘭芝濕地一帶起了巨大的變化。欣慰島國有這麽一塊寶貴的雙溪布洛自然濕地,延伸保留了這片荒野曠地,讓草木肆意漫長,吸引鳥獸蟲蛇居留;嬌小玲珑的織雀成了野地裏的常駐明星,以這寬闊天地爲舞台,爲島國子民展示巧奪天工的“織巢”技藝。圖中的雄鳥足上套著指環標簽,爲研究、追蹤之用。
設計高手隱于大自然生態之間。世代久遠的遺傳基因,經曆傳承與進化,成就了織布鳥高超的築巢技藝,或可媲美人類的建築藝術?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中國北京的國家體育館,該世界級建築物由瑞士、德國與中國大師聯手設計,俗稱“鳥巢”,形如其名。此類仿生設計的創意與靈感源頭,常來自大自然的無名大師!
織雀具天賦,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本地放映的泰國電視劇《天生一對》,講述阿瑜陀耶(Ayutthaya,公元1350至1767年)的故事。該劇刻意多次加入曠野織雀棲息草間的鏡頭,有意無意間描繪出織雀在泰國(農業社會)的地位,自然生態取景的穿插,加深了觀衆對泰片溫馨美好的印象。
走近濕地生態,觀察體驗自然界中物種的多元多樣性,之間的相互制衡、競爭,共生共榮!慎思人類處于自然生態之中的尴尬身份(友好成員或破壞分子?),面對天災人禍的時代,人們務必致力生態環境平衡、環保再生,堅持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才有望改善地球母親的健康,繼續成爲衆生子民安居的福地。
小資料:
黃胸織雀(拉丁文學名:loceus philippinus)
雀形目,文鳥科。
外型:如麻雀(約13-15公分)體型。雄雌鳥體態相差不大,唯有求偶期間,雄鳥披上鮮豔毛羽,吸引異性。常選在鄉野淡水濕地附近樹上築巢繁衍。
食物:主食植物種子、稻谷類,繁殖期多捕捉昆蟲,有益農耕環境。在稻谷類秋收期間,一些地區或能見到織雀群竊食稻谷;失衡,則被視爲害鳥。
分布:中國雲南地帶、南亞、中印半島、東南亞地區。
(作者爲亞洲文明博物館、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導覽員,植物園導賞員)
(本文首發于《源》146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源》雜志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